蘧瑗(qú yuàn)(约前585年—前484年以后),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国(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人。
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简介
蘧(qú)瑗(yuàn),字伯玉,谥号为成,春秋时期内黄人,为卫大夫,奉祀于
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
葬地
蘧伯玉在世住居何地,死后葬于何处,其记有四:一曰
卫辉,一曰
长垣,一曰获嘉,一曰濮阳。
清《
河南通志》和民国《河南新志》俱载:在
卫辉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庙。《卫辉市志》古墓葬载: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许,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
知府杨茂祖之立石。
新编《长垣县志》云:蘧伯玉墓位于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墓前有祠,内多碑刻,祠后是墓碑文:“先贤内黄侯蘧公之墓”。1957年尚存三通碑刻和 负故里在城东伯玉村。现存孟岗乡伯玉村。
民国《获嘉县志》载:蘧瑗在县东北五里许,举柏村,墓在村北半里许,周围约三十余步。
巨柏村原名:蘧伯玉村和君子村,村民众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即以墓前有大柏树而命名大柏树村,“大”即“巨”也,遂又更名巨柏村。民国22年县长邹古愚予撰文立石。今墓已湮没,残碑尚在。
《濮阳县志》载:蘧瑗故里具体在今
濮阳县渠村乡渠村,渠村原为蘧村,1958年为推广简化字改为现名,因在渠村以纪念蘧瑗而起的古庙会,历经两千年而盛行不衰。
究竟何处系葬地,实不敢贸然肯定与否定,四处皆没有蘧氏后裔,待后世有贤者进一步考查。
诸侯
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
忠恕,虔诚坦荡。
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无咎,谥号为
庄,也是
卫国名大夫。当时,
蘧姓在卫国已是名门望族,可谓俊贤荟萃,其中杰出的女性就有子贡的母亲。
蘧伯玉于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
举世皆知的贤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他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所以卫国几经战乱、内讧,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卫国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致使
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
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今长垣县境内),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
无为而治”的先声.。明代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
季札、蘧瑗、晏婴、
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卫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车止阙,见信宫闱。
原文
周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
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
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节,不以冥冥堕行。盖其礼根于心,形诸外,悉出于至性至情,而非矫揉造作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废礼,且能见信于深宫,而
南子之智,实能及之,则加
卫灵公一等矣。
白话解释
周朝
卫国里有个贤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当他
五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有一天的晚上。
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公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
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
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凡是君子,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原来果然是
蘧伯玉。
蘧伯玉与孔子
孔子
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
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原文】
【解释】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
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
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
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使楚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国,遇见楚国的公子皙,公子皙对他说:“我听说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将妻子托付给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让他捎话;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将财物托付给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备,便可以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这样呢?”蘧伯玉说:“您不用再说了,我明白了。”两人分手之后,蘧伯玉觐见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后,坐下来与楚王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人才上。楚王问
蘧伯玉:“你说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当然是楚国。”楚王一听这个高兴,可蘧伯玉接着往下说:“可楚国人才虽然多,但是楚国不会用人。”这下楚王不乐意了:“你这说的是什么话?!”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您先别生气,听我慢慢说。
伍子胥,是楚国人吧?结果背井离乡投奔了吴国,在吴国当了宰相,发兵攻打楚国,把楚国兵马杀个大败,最后
楚平王被
鞭尸示众,真是太惨了。衅蚡黄,也是楚国人吧?一样背井离乡去了
晋国,晋国令其治理七十二县,结果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安居乐业。今天我在路上碰见了公子皙,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离开楚国,不知道要去为哪一国效力了。”楚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拉着
蘧伯玉的手说:“若无先生之言,楚国又失去一位大才。”于是连忙派人快马加鞭追回公子皙,并拜之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