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芷清芬
清代曹雪芹诗作
《蘅芷清芬》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是一首五言律诗,在小说中由贾宝玉所作。此诗首联总写蘅芜苑景色,点明题意;颔联承上分别从“色”、“香”写出蘅芷的清芬;颈联别开生面,写在行进中感受到的景致;尾联总题一句,以抒发感慨结束全诗。这首诗描绘蘅芜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诗虽为应制之作,却全无感恩戴德的词藻,表现了贾宝玉厌恶渲嚣人世, 爱好超逸生活的思想情趣。全诗用字非常讲究情味,引用典故,以物喻人,使得整首诗活泼生动,极具画面感。
作品原文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1。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2。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3。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杜蘅香草遍苑长透出满苑的清静,萝薜缠绵仿佛在增添着它的芬芳。
藤蔓软软衬出了三春芳草的碧绿,花枝柔柔拖散出一缕沁人的清香。
藤牵蔓引如烟似雾迷漫苑中曲径,草上露珠清冷碧翠滴湿楼阁回廊。
若说“池塘生春草”的佳句在梦中吟得,难道只在谢家才有触发诗兴的香梦沉酣?
创作背景
《蘅芷清芬》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在《大观园题咏》中,全面描绘了大观园中豪华的景象,堆砌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词藻,流露出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它又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屑。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贾宝玉奉元妃之命题咏大观园“蘅芜苑”之作。这首诗描绘蘅芜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和贾宝玉其余二首题大观园之作一样,诗虽为应制之作,却全无感恩戴德的词藻,表现了贾宝玉厌恶渲嚣人世,爱好超逸生活的思想情趣。
首联总写蘅芜苑景色,点明题意。蘅芜苑里的景色特征是“一株兰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总之,首联勾出了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营造出苑中味芬气馥、清幽雅静的氛围。这就从总的方面点明了题意。
颔联承上分别从“色”、“香”写出蘅芷的清芬。曹雪芹用字非常讲究情味,“软衬”、“柔拖”的说法,体物传神,切合藤蔓香草柔软修长的特点,而且视香草藤蔓为施放颜色香气的主动者,给庭苑带来生气。“三春草”写出了苑中的清雅碧色,蕴含盎然春意;“一缕香”前配以“柔拖”,极形象地描摹出香草柔长的花序拖散出来的香气,化嗅觉感受为视觉形象,更觉韵味依依。
诗写到这里,已把“蘅芷清芬”的意思都写到了,似无可再加发挥的地方。于是颈联便别开生面,写在行进中感受到的景致。在曲径中行进,那一丛丛的藤萝便似轻烟薄雾,弥漫开来,更觉曲径的幽深。“轻烟”从形态上形容藤萝,“迷曲径”的“迷”,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相似的境界。以“冷翠”形容翠叶上的露珠,很有冷温感,又以晶莹露珠透出叶的颜色,引人联想。整联写出了苑中藤萝异草枝条茂盛,攀绕檐柱,萦砌盘阶的优美景致,写得极有动态感。
尾联总题一句,以抒发感慨结束全诗。诗中“池塘”曲、谢家幽梦,引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宝玉面对优美清雅的景色,触景生情,道出“谁说只有谢家才有可以触发灵感,带来佳句的好梦呢”一语,暗示蘅芜苑便是激发诗情的好地方。两句一气读下,却语带婉转,使诗意到含深沉,饶有余味。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这是贾宝玉奉命写的第二首诗。全诗以写蘅芜院的香草为中心,以物喻人。颈联之后有脂砚斋批语“甜脆满颊”四字,正呼应了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苑”中冷香丸之故事。在称赞了宝钗的非凡才貌之外,又不乏发人深思之处,如“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一联。最后的谢家幽梦语带双关,以谢灵运比元春,谢惠连比宝玉,含蓄的表达了元春和宝玉姐弟之间的真挚友爱,真实而贴切,让人感动。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3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