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污纳垢
汉语成语
藏污纳垢(拼音:cáng wū nà gòu)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藏污纳垢”。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很强大,国君楚庄王是春秋五个霸主之一。公元前593年,楚庄王派申舟去访问齐国。在途中他们要经过宋国,楚庄王自以为国力强盛,告诉申舟不要跟宋国招呼,只把宋国当作楚国边境的一个小县城好了。申舟以前曾得罪过宋国,所以害怕自己出事,他把自己的儿子引见给楚庄王后才出发。结果申舟在宋国被杀。楚庄王得到消息后摔着袖子,勃然大怒。当年九月,楚王发兵攻打宋国。当时的另外一个国家晋国也是大国,经常和楚国对立。于是宋国官员派乐婴齐到晋国求救。晋景公想马上出兵救宋。晋国的大臣伯宗极有城府,他让晋景公冷静思考,又给景公分析了形势,认为楚国正是最强大的时候,受着上天的照顾,晋国尚不足以与之抗衡。况且宋国离晋国很远,想援救也来不及,还是暂且忍耐,把这份耻辱放在心里记住,以后再报也不迟。他举例子说道:“河流湖泊可以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野可以暗藏毒虫恶兽,美玉也可以隐匿斑痕,国君一定也要学会忍受耻辱,这是世事的常理。您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啊!”晋景公觉得有理,听从了伯宗的建议,停止向楚发兵。后来宋国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楚国订立了和约,退掉了楚兵。
成语寓意
人们在人生“蓝海”方略中讲宽容,有时候要有“含容覆护”的雅量。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和浊相反,察和略意思相对。水可以浊一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养鱼,识人可以概略一些,出发点是为了广交朋友。但是这种容浊和概略,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藏污纳垢完全是本质上的两回事。闻人之过而“含容覆护”,主要指的是对于识别红海蓝海认识上的混淆和错误,包括对异同的认识上的反复,以及在实践中所出现的挫折和非恶意的越界行为等等,损人利己的恶意行为是不包括在其中的。如果人们对损人利已的恶意行为兼容并蓄,那就等于藏污纳垢,同流合污,那就会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侵蚀,从而偏离自我大异的轨道。
在宽容的范畴内,人们可以对假丑恶的东西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比如把曹操当作一个好雄的符号,遇到真的曹操式的人物,也只是把它当作扮演好雄的角色来看待,等待着看他的可耻下场。但是这种超然仍然是以绝不藏污纳垢为底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这种超然绝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自我大异之路,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果说这种超然是一种“非暴力主义”,那么这种“非暴力主义”也是一种抵抗—韧性的抵抗,是洞察现实后采取的明智策略。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就可以使丑恶的东西陷人孤立,因找不到任何市场而无地自容,这当然也是一种“遇恶”。
成语用法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明·谭纶《谭襄敏奏议》卷四《究盗参官以议善后疏》:“不然,恐生他故,愈益难处,而又何暇问其藏污纳垢之事,而毕得行吾志哉!”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12:3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