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是牛科、原羚属动物。体形比
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
形态特征
藏原羚全长91-105厘米,肩高54-65厘米,重量13-16千克。体格矫健,四肢纤细,蹄狭窄,行动敏捷。吻部短宽,前额高突,眼大而园,耳短小,尾短,雄性有一对较细小的角,雌体无角。颅全长在160-185毫米之间。眼眶发达,呈管状,泪骨狭长,前缘几呈方形。后缘凹而形成眼眶的前缘,上缘边缘凸起,但不与
鼻骨相接触。鼻骨后段二侧较平直,末端略尖。牙齿狭小,上齿之后角发达而成突出的
齿棱;第二、三上
前臼齿之前亦有此类齿棱。上臼齿类似的前、中齿棱。
通体被毛厚而浓密,毛形直而稍粗硬,特别是臀部和后腿二侧的被毛硬直而富弹性,四肢下部被毛短而致富,紧贴皮肤。吻端亦披毛。头额、四肢下部色较浅,呈灰白色,吻部、颈、体背、体侧和腿外侧灰褐色,臀部白色,尾背黑色,尾下及尾侧白色,胸、腹部,腿内侧乳白色。
近种区别
熟悉
可可西里地区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
藏羚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个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块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当地百姓俗称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时,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身上悬挂着一面镜子,因此又俗称它为“镜面羊”。有专家指出,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它不是伪装色。因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来吸引异性的。藏原羚白屁股、黑尾巴的真正作用,可能主要是用来在同伴间传递信息。
栖息环境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
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
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在水源充足的河谷、平缓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阶地内可见其活动。特别喜欢草本植物生长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动范围不十分固定,经常到处游荡。在夏季,小群的藏羚羊将聚集成较大的羊群迁移到更高的牧场。
生活习性
藏原羚在不同季节会结成不同大小的群体。通常冬春季的群体较大,常常是数十头,有时形成上百头的大群;夏秋季节则结成几头到十几头的小群,也有单独活动的个体。它的嗅觉不算灵敏,但听觉和视觉极好,性情机警,遇到天敌后会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离后停下回头凝望,奔跑的姿势比较特殊,看起来好像一颠一颠的,然后再继续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进食。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
驯化。
藏原羚是
反刍动物,以各种草类为食,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藏原羚采食的主要类群,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占藏原羚采食总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变化明显,豆科、蔷薇科在草枯期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草青期。主要以
莎草科和
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人工养殖可适当添加精料,每天早晚各投饲料和饮水一次。
藏原羚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多动物无法相比的,比如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生存,特别是在极其缺氧的情况下生存,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极好,甚至在几公里外便能感觉到天敌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几秒钟之内达到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并且能一连跑上几个小时。而
狮子最快的时速却不足70公里,就是号称奔跑之王的
猎豹,最高时速也才80公里,而且最多只能跑半个小时。藏原羚在面对天敌追赶时,喜欢不定时地向上跳跃。藏原羚每向上跳跃一次,就会消耗掉大量体力,并且奔跑的速度会消减许多。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的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印度的拉达克和锡金地区。
繁殖方式
藏原羚的发情期为冬末春初,12月至翌年1月,每年繁殖一次。交配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现象不激烈,仅仅是在群内互相驱赶,被赶走的雄兽在交配期后仍然返回到群体中。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大约在7-8月生产,产羔期集中在7月份,每胎产1仔,偶尔为2仔。幼仔2-3天后就能随雌兽奔跑。
初生幼仔体色与成体相同,但额处常有一白斑,随着生长有消退,产下不久的藏原羚幼仔即能跟随母体活动,数天后就能奔跑,雌性藏原羚在产仔期间无选择特殊环境的习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25日版 二级。
种群现状
狼、
猞猁是藏原羚的主要天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偷猎,野生种群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大幅度的减少。1987-1989年在西藏全境的调查计算的西藏全境的藏原羚总数为182186±41222只,且认为是青藏高原唯一兴旺的有蹄类。藏原羚的数量在2万只左右(2010年)。
在西藏有蹄类资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藏原羚。因为藏原羚更适应被人类改变了的生境,高原中的多数有蹄类,如
藏野驴、
藏羚、
野牦牛及
岩羊和
盘羊等均承受不住人类和牲畜的压力而被迫转向条件较次的生境或不得不登上更贫瘠的高海拔地带求得生存,唯藏原羚依靠敏锐的视力和听觉及快速呈‘之’字型奔跑技巧,在较大范围内同人类靠近并生存。
致危因素 过度的放牧导致的生境改变和非法偷猎为本种的主要威胁。 饲养情况不详。中国在该动物分布区相继建立和拟建了一批保护包括该种在内的自然保护区,乱捕滥猎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保护措施建议 继续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将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计划尽早付诸实施并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严惩不法分子的偷猎。同时,应在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全面规划当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关报导
1996年11月,中国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曾发生了一场雪灾,这场雪灾致使民间有“两绝”的说法:即藏原羚和耗子。随着当地政府对
生态环境的保护,藏原羚又多了起来。
2008年1月13日到2月29日,
石渠县遭遇50年不遇的大雪,致使全县交通受阻、断电缺水、粮草紧缺、牲畜死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也开始大面积死亡。据不完全统计,藏原羚死亡已达5000多只。灾情发生后,石渠县农林局第一时间作出决定:避免疫情传染,对藏原羚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为了防止当地牧民用藏原羚的头颅、肉等加工后变卖的情况出现,农林局全体工作人员走进牧民帐篷进行大量宣传、说服、教育工作。据了解,除少数牧民将藏原羚的头颅收集外,藏原羚尸体仍然在雪地里。农林局正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将藏原羚尸体集中深埋。
由于积雪很厚,太阳一出来,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强烈的阳光,导致
眼角膜被烧坏,看不见任何东西,这些藏原羚没有能力抵御外界侵犯和寻觅食物,就这样被活活饿死。
原羚的大量死亡,牧民们心痛不已。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牲畜圈打开,把自己家里储存的草料放出去,让牲畜和藏原羚一起食用。牧民家的牛羊马正在吃着草料,旁边是可爱的藏原羚与牲畜们一起共享“家宴”。面对灾情,石渠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直接调拨2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抢救雪灾中的藏原羚。农林局迅速从全县各个乡镇大量收集草料。为了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藏原羚的生命安全,农林局还联系到就近的青海省
玉树州相关单位,请求给予草料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