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刺榛
桦木科榛属植物
藏刺榛,又名山板栗(开县)、野板栗(忠县、梁平)、榛子(通称)。落叶小乔木,高5-12米。小枝褐色,疏被长柔毛或无毛。叶宽卵形至宽倒卵形。
形态特征
乔木或小乔木,高5-12米。
树皮灰黑色或灰色;枝条灰褐色或暗灰色,无毛;小枝褐色,疏被长柔毛,基部密生黄色长柔毛,有时具或疏或密的刺状腺体。
叶厚纸质,叶为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很少矩圆形,长5-15厘米,宽3-9厘米,顶端尾状,基部近心形或近圆形,有时两侧稍不对称,边缘具刺毛状重锯齿,上面仅幼时疏被长柔毛,后变无毛,下面沿脉密被淡黄色长柔毛,脉腋间有时具簇生的髯毛,侧脉8-14对;叶柄较细瘦,长1-3.5厘米,密被长柔毛或疏被毛至几无毛。
雄花序1-5枚排成总状;苞鳞背面密被长柔毛;花药紫红色。
果3-6枚簇生,极少单生;果苞钟状,成熟时褐色,果苞背面具或疏或密刺状腺体,针刺状裂片疏被毛至几无毛;上部具分叉而锐利的针刺状裂片。坚果扁球形,上部裸露,顶端密被短柔毛,长1-1.5厘米。
生长习性
藏刺榛为喜光植物,光照不足对生长和结实不利,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喜湿润气候和肥沃、湿润的沙壤土,特别是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更适宜藏刺榛生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是丰产不可少的条件。黏重、积水的土壤不宜栽植藏刺榛。
藏刺榛对地势的要求不十分严格,生于海拔1500-3000米的林中。陡坡较低有利于藏刺榛生长和结实。中国北方地区以海拔750米以下栽培为宜。南方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可以栽培。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东部及北部、湖北西部。锡金、尼泊尔也有。
栽培技术
繁殖
藏刺榛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分株、根蘖育苗、压条育苗和嫁接育苗。一般主要采用分株和根蘖2种方法。
播种
在利用播种进行繁殖时,藏刺榛种子需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发芽。在0-5℃条件下沙藏60-90天,当有25%的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
分株繁殖
一般是当根状行走茎萌发的幼苗长到50厘米左右时,将连接母株的根状茎切断,促其形成新的根系,成为独立的植株。分株苗应保留根段20厘米长,并有一定数量的须根,才能保证植株的成活。
根蘖繁殖
挖掘现有植株周围的根蘖,取得苗木。将预备繁殖的母株于春季前截干,并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当疏剪,秋季挖苗,要及时假植。
压条育苗
利用根际附近萌发的根蘖,当萌蘖长到50厘米以上时,将枝条弯倒,在其中部压上湿润土,待压土的部分发根后,再与母株切断,便形成独立的新植株。
管理
进行管理时,要进行人工授粉,防止早期落花。在中期要加强水肥管理。在后期则应加强病虫害防治。施肥时期,秋季施用土粪等有机肥,夏季可施用速效化肥或压绿肥。可在株丛周围开环状沟或沿等高线带状施入。土壤要保持湿润,干旱时要及时灌水,夏季及时排水,园地不能有积水。
病虫防治
藏刺榛主要虫害有实象虫和卷叶虫。另外,成熟的坚果易遭鼠害。
实象虫主要危害藏刺榛 果实,可使坚果受害率达50%。防治方法:在开花前和开花后,可喷晒40%氧化乐果1500倍;摘除枯萎的叶,集中烧毁。
卷叶虫主要是幼虫危害混合芽和嫩梢。防治方法:在幼虫危害初期,喷晒2000倍液敌杀死或灭扫利,也可喷70%辛酸磷1000倍液,效果较好,同时也能杀灭成虫。
防鼠害则可在坚果成熟前,用鼠药消灭。
主要价值
经济
藏刺榛果仁含油量为62.9%(云南彝良)。脂肪酸主要组成:棕榈酸3.4%、硬脂酸1.7%、油酸80.2%、亚油酸14.7%。藏刺榛所榨的油属于干性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为优质食油。种子也可作干果食用,供制肥皂、蜡烛及化妆品,还可食用。藏刺榛果壳是制造活性炭的好原料。树皮和果苞中含单宁8.5%-14.5%,可提制烤漆。藏刺榛叶含粗蛋白15.9%,可养柞蚕和猪饲料。
药用
藏刺榛种子营养丰富,除可食用,也可入药,具有调中、开胃、明目的功用。主治皮肤瘙痒、肠炎腹泻。日用2-3钱,内服。
环境
藏刺榛树种根系发达,可营造水土保持林。
参考资料
藏刺榛.“文革”期间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
藏刺榛.中国物种信息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08: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