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仓鼠(学名:Cricetulus kamensis),别称西藏仓鼠、短尾藏仓鼠、拉达克仓鼠,为仓鼠科、仓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藏仓鼠体型中等大小,吻短钝,眼小,耳较大,圆形,尾较长,躯体背面呈暗灰棕色,背毛
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后色渐浓。
藏仓鼠体型中等大小,与
长尾仓鼠较为相似,但较之粗壮。体长80~115毫米。吻短钝,眼小,耳较大,圆形。尾较长,可达体长之半,尾基部不明显地膨大。被毛长而密软。
藏仓鼠躯体背面呈暗灰棕色,由头至前背灰色略显。背毛
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后色渐浓。毛尖在头顶部为棕褐色,向后渐转灰褐色,有些毛尖转为黑色。被毛中杂有少量纯黑色长毛,在后背部中央杂有较多的黑色长毛,略似黑斑。体背毛前方稍短,向后渐密而长。吻侧、四肢内侧与腹面均灰白色。毛基灰黑,毛尖纯白色。吻端和
下颏毛基亦为白色,尤以下颏为纯白色。肛周雪白色毛尖形成白色块斑。背腹面毛色在体侧的交界线,由于背部灰色自四肢外侧向下延伸和腹部灰白色自中部向上突入,而呈现波浪状。耳背前侧基部有一簇棕黑色毛形成毛斑。尾两色,上面毛色与体背相同,尾下及尾
末梢毛全为白色。尾基及臀两侧与腹部毛色相同。前臀与腹部毛色相似,
腕、掌、指背面被毛白,腹面裸露。后足的
跗、蹠、趾部背方亦被白毛,足掌腹面裸露。指趾白色被毛常超出爪长。爪白色。
藏仓鼠
头骨较狭长、低扁,
脑颅部略隆起呈扁圆形。鼻骨呈长
楔形,前端明显地宽,后端则狭窄,镶入额骨前端,在前
颌骨间呈凹陷状。额骨略隆起,前端与鼻骨交界处呈“V”型。头骨光滑无眶上嵴。顶骨前外角短而钝,不形成尖角伸向前方。顶间骨宽,前中央处不向顶骨突入,呈横向长圆形。
枕骨略向后突出。两侧
颧弓不特别外展,也不下斜,而近水平后伸。颧弓后部鳞骨颧突处最宽,颧骨本身较细。
门齿孔较长,相当齿隙的2/3,但后缘不达第1
臼齿的前缘水平连线。翼间窝深,前端达第3臼齿后缘的水平连线。听泡小而低扁。
藏仓鼠
上颌门齿较短,不突出于鼻骨前端。左右门齿基部间隙较大。上颌
臼齿3枚,自前向后型渐变小。第1枚臼齿具3对齿突,第2枚具2对齿突。第3枚臼齿前宽后窄,第1排的两个齿突明显,第2排虽具两个齿突,但外侧者弱而不显。
下颌齿与上颌相似,臼齿三枚,互相对应。第1枚的前一对齿突相互靠近,第3枚臼齿后排内侧齿突小。
藏仓鼠栖息于海拔3400~3900米的高山高原、河谷灌丛和沼泽草甸,选择
蓼科、
豆科及
莎草科植物为主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
有关该种生物学资料所知甚少,藏仓鼠为
青藏高原特有,筑洞穴居,洞道结构简单,单洞道,很少有分支。洞口一个,敝开,不堵塞,直径约4.5~5cm。洞深一般在50cm左右,洞内有巢室和仓库之分。有时也利用其他鼠类和
旱獭的废弃洞或在土隙石缝中营窝。对高原的恶劣条件相当适应。昼夜活动。见人不惧。
藏仓鼠以谷物及草籽为主要食物,也捕食昆虫等小型动物。不冬眠,冬季主要以贮粮过冬。天敌主要有蝮蛇、艾虎、
黄鼬、
香鼬、鹰、
雕、
猫等。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