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强,男,汉族,中国国籍,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履历
1999年7月获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交通土建
专业学士学位;
2003年12月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
专业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同时进入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6年3月博士后出站并留武汉岩土所工作。
2016年11月,任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020年4月,任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试用期一年)。
兼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兼职
担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期刊《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和《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环境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开展垃圾填埋场、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渣土堆存场等固废堆填场工程中污染泥土废弃物(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河湖淤泥/污染渣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处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环境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工矿遗留污染场地、垃圾填埋场、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废渣堆存场等安全处置与生态修复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针对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与无废城市建设战略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相关的前瞻性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污染场地生态修复的环境土界面力学—污染物防渗生态屏障—泥土改性固稳方法—固废资源高值化技术的系统学术思路。其中包括污染泥土渣多相介质界面作用理论(低渗透地层非水相有机污染物固-液-气多相界面作用理论、污染物释放传输的多场多相耦合理论与多介质多尺度模型)、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控源减排、过程阻断、减负修复和资源利用)、经济高效和安全环保的一体化处置技术,其中包括污染场地(岩土体介质中污染物传输的多场多相耦合设备系统、有机污染土体热蒸驱替修复技术和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渗阻隔-土水协同固化稳定化技术)、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温纳-偶极渗漏检测和多参数一体化监测系统、生态污泥蒸腾覆盖EST技术和渗漏污染控制的生态屏障防渗技术、污染废渣堆存场(垃圾焚烧飞灰胶凝固结稳定化技术、工业与建筑废渣建材化技术)、污泥/淤泥处置场(河湖淤泥控源分离改性固化路用土处置技术、堆存场污泥原位板块地基处置技术等)等已被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和冶金化工等领域100多项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所应用。
学术成就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设备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水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重大设备专项、创新团队和人才基金、湖北省/武汉市重大科技专项、湖北省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人才基金、武汉市黄鹤人才计划及现场工程项目3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被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100余篇;主编《生活垃圾土土工试验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与规范7项,参编《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等10项;作为第一负责人申请《气压温控式填埋场污染物传输特性测试试验系统》等国家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已授权《一种有机污染土体热蒸驱替修复试验系统》等专利66项,企业转化18项;省级施工工法9项;《污泥原位固化处置控制系统》软件著作登记8项;《填埋气体运移的多场耦合理论与应用》等著作5部。主持《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
所获荣誉
2024年6月24日,由薛强等完成的项目《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