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阳乡
湖北省枣阳市下辖乡
治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东汉改为侯国,建武十三年(37)封城阳恭王祉子平为蔡阳侯,灵帝封张酺子根为蔡阳乡侯,并即此。
地理环境
蔡阳乡地形属丘陵岗地。东北和南部分属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丘陵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玉皇顶为境内最高点,海拔778.5米,其余大都在400米左右;中部和西北为岗地和平原,连绵漫岗与襄北、光北组成湖北著名的“三北岗地”,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8%,海拔高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境内最低点是蔡阳瓦子岗,海拔70米。境内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自然风景区。有主要河流178条,分为滚河、黑青河、小黄河、三夹河莺河、淳河六个水系。概括为“三山一水六分田”。[1]
气候特征
蔡阳乡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无霜梅长,雨量适当。但也有寒潮伏旱、秋涝、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年平均无霜期为232天,年均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间。
降水:降水量分布是:东北部和南部降水量950至1000毫米,中部850至950毫米,西部750至85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255毫米(1964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60.9毫米(1973年4月29日);年最小降水量为548.3毫米(1966年)。伴有寒潮、伏旱、秋涝、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现象,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蔡阳日照充足,年平均2100小时左右,日平均5.8小时,年日照率48%,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气温:蔡阳年平均气温15.5℃。山区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气温下降0.5℃。年气温变化,一月份最冷,历年平均2.3℃;七月份最热,历年平均27.7℃。极端最高温日达40.8℃(1959年8月21日至23日);最低温日为零下15.1℃(1977年1月30日);历年各月昼夜温差为8.5℃至10.4℃之间,元月至6月温差在10℃以上,7月最小为8.5℃以下。
自然资源
滚河是汉江支流。蔡阳有宽广的耕地 和广阔的绿化面积
人口民族
主要为汉族聚居地
社会事业
主营农业 种植业 工商业
历史文化
周王朝时,枣阳地区为唐国,属楚地小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枣阳地区始设蔡阳县,属南阳郡管辖。
公元前45年,经西汉汉元帝批准,划蔡阳县的白水(今吴店镇一带)、上唐(今随州市曾都区唐县镇)2个乡,设置春陵侯国(治所在今吴店镇北的古城)。徙封刘仁(汉景帝之后)为舂陵侯。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诏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县,今枣阳地区由当时的蔡阳、章陵、襄乡3县分治,均属南阳郡管辖。
北魏道武帝登国年间(386—396年),废襄乡县为广昌县,属广昌郡管辖(治所在广昌县)。
公元601年,隋文帝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枣阳名称始于此。
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三年),蔡阳县并入枣阳县,属昌州管辖(治所在枣阳);同年,唐太宗贞观元年,舂陵县并入枣阳县,至此,枣阳疆域基本定型;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枣阳归随州管辖,属山南东道
政治事件
蔡阳铺暴动
风景名胜
白马寺 滚河
著名人物
1、刘秀: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在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襄阳市境内枣阳)起兵大战昆阳,而发迹枣阳[6]。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因此枣阳自古既有“帝乡”称谓。
2、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蔡阳刘坡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0:4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气候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