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承(1917年8月—1998年1月12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钟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寨编村村长,区文教干事,昔(阳)西县政府教育科科长,中共昔西县二区分委书记。1942年1月后,任中共太行二地委支部考察组长,调查研究室秘书、主任,地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1946年2月后,任中共昔阳县委宣传部长,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组织部长。后随军南下,任中共福建省海澄县委书记。1952年3月后,任中共龙溪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9年9月后,任建阳汽车运输中心站蹲点工作队队长,南平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副处长,中共建阳地委常委、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0年后任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连任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1998年1月12日因病去世。
人物履历
蔡良承(1917—1998),曾用名蔡温、蔡良臣,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读过小学、简易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8年3月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西寨编村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寨编村村长,党的中心支部书记,昔西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太行二地委支部考察组组长。1943年起历任中共太行二地委办公室主任、地委秘书长,中共昔阳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1949年随军南下。入闽后历任中共海澄县委书记,中共龙溪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受到冲击,进省委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到建阳汽车运输中心站蹲点。1969年9月任建阳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副处长,中共建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1月至1973年1月任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月后任中共建阳地委副书记、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1977年起历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福建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全国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1989年离休后,曾任省关工委副主任、省老体协常务副主席、省个体劳动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1月12日在福州逝世。
人物轶事
主持剿匪
中共海澄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了迅速消灭以前国民党政府白水镇镇长陈仁瑞为首的“闽粤边区反共救国自卫军突击支队”股匪,安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立了海澄县剿匪指挥部,实行军事清剿为主,发动群众撒下天罗地网,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具体采取四条有力措施:
一、联合清剿,歼灭股匪实力。县委书记蔡良承亲自挂帅,加强剿匪工作的领导,发动群众,建立民兵组织,实行村与村联防自卫。在地区剿匪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在漳浦和海澄第五区公所召开南五县(即海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剿匪联席会议。确定了玳瑁山、灶山等地为重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七一团为主,配合基层干部、县大队、公安队、区干队、民兵等地方武装力量,部署开展清剿工作。多次主动出击郊边、油柑岭、松浦、田中央,太江、土塔等地进行围剿,击毙匪苏电火、杨乌龟等人。1950年5月2日,与漳浦县第三、五、六区联系,组织军民3000多人,联合围剿玳瑁山,抓获匪13人,给匪以沉重打击,大大地鼓舞干部和群众。在军民联合围剿压力下,这些匪徒时刻心惊胆战,惶惶不安,不得不化整为零,到处逃窜。为了迅速消灭股匪,乘胜追击,不停顿地开展围剿斗争,7月16日在漳浦县湖西乡坑仔尾社击毙匪第三大队长陈少瑞。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兄弟县、市互通情报,通力协作,在群众支持下,又在厦门、漳浦、海澄等地抓获匪政治、参谋主任洪耀枢、谢木奎,匪正副大队长及惯匪甘北海、林江东、刘晋美、苏万才等人。同时加强公安行政管理,建立户口登记,开展户口大清查。在海澄城关清查时,查获隐藏散匪30多人,有力地打下股匪的嚣张气焰。
二、控制匪情,摧毁联络点站。公安机关密切与解放军侦察连、排配合,深入群众,加强匪情调查,及时准确地了解控制股匪活动地点、人数。摧毁匪秘密联络点和情报站10多个,抓获匪秘密情报员陈南泉,陈石心、陈王仲、蓝合理等人。1950年11月26日,县公安局了解控制匪副支队长李永清等人在太武山附近的内托活动。立即与驻地解放军配合,调遣四个班兵力配合区干队、民兵,在第三区(港尾)党委王照承带领下,分成两路进行围剿,活捉李永清,缴获副支队长委令1张,驳壳枪1支,子弹30发。7月13、14日,分别在第一区、第三区的城关、港尾召开公审大会,判处匪首李永清、惯匪苏万才死刑,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三、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在剿匪斗争中,多次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农协会,青年、妇女、民兵,以及匪属会等,反复说明政府对剿匪的决心和方针政策。指出匪首陈少瑞、匪徒苏电火等人坚持与人民为敌,负隅顽抗的下场,启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要求大家做到不窝匪、不通匪、不资匪,发现土匪及时检举揭发,协助政府捉捕,使土匪没有立足和藏身之地、同时,发挥政策的威力,开展强大政治攻势,争取分化瓦解匪徒。如匪方土生等一批匪徒,即在政策感召下,纷纷自新接受集训教育。在集训中,老实坦白交代,检举揭发,表示弃邪归正、改恶从善。人民政府再根据他们的罪恶轻重和悔改表现,对照政策,分别处理,该释放的立即释放。迫使匪首更加孤立,走投无路。匪正副大队长徐大馏、吴连泉则隐瞒枪枝假自新,妄图待机而动。在中共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基本上消灭股匪的有生力量,安定了社会秩序。
四、发动群众,追捕溃逃散匪。为了彻底消灭溃散的土匪,县人民政府组织一支强有力追捕围剿散匪队伍,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开展调查了解散匪的下落,布下了天罗地网。一但发现,立即组织追捕围剿。先后发现匪甘春令逃藏在郊边山上的石洞里,匪苏来德等3人,逃藏在六口碑社邱宗礼家的地洞里,马上组织力量进行围捕。在围捕中,匪甘春令,苏来德被当场击毙,匪邱宗礼等2人被活捉。缴获卡宾枪1支,驳壳枪2支,大曲七1支。匪首支队长陈仁瑞与代理大队长杨松和,在围剿压力下四面楚歌,逃藏在西凤山上人空坑的石洞里,准备顽抗到底。由于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不通匪、不资匪而致粮草断绝,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终于在1951年1月1日,被迫携械到第五区公所投降。至此,匪“支队”被彻底消灭。
认真处理人民来信
新华社福州十月十九日电新华社记者王炜中、张瑞三报道: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蔡良承认真处理人民来信。他从去年一月到任至今年九月底为止,已批阅一万零三百五十一封,约占这段时间福州市委信访办公室收到的人民来信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参与解决了来信中反映的一些重大问题。
多年的实践使蔡良承认识到信访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第一把手的工作千头万绪,他总是抓住信访工作不放。到任后没几天,他就找信访办公室的同志谈话,他说,群众给领导写信,写什么,怎样写,都要考虑再三;信写完了,还要反复抄改;发信之后,就掐着指头算日子,希望早日听到回音。如果当领导的把信在一边不管,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他悬切地希望大家通力协作,搞好信访工作,同时规定凡给他本人的来信,都由他自己拆阅,不用秘书代劳。此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抽出一两个小时,专门批阅人民来信,基本上做到当天的来信当天处理。有些来信反映了重大问题或者提出了好的建议,他就摘录到笔记本上,拿到市委常委会上去研究解决。他在生病住院期间,只要精神稍好一点,躺在病床上仍坚持批阅信件。有时外出开会,他就嘱府秘书处把指名给他的来信保管好,待他回来处理。今年夏天,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离开福州一个多月,给他的来信有二百五十六封。秘书处提出代他处理,被婉言谢绝。他自己连加几个夜班,赶紧批阅。去年十月,给他的信件多达九百三十一封,他也采取加夜班的办法,认真批阅每一封来信。
蔡良承在处理人民来信时,不是“眼看手不动”,而是尽可能和同志们一起,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去年五月,他在福州市第四次党代会上,代表市委作工作报告时讲到要坚决落实政策的问题。不久,他收到福州电子管厂一位政工干部的来信,对福州市落实人的政策速度缓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对蔡良承本人开了一“炮”:“你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反对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我认为,你在报告中提出的工作规划如果不能实现,那末,你自己就在说大话、说空话。”蔡良承看了这封信,认为这位同志是以对党负责的态度,及时向他敲了警钟。他在信末的批语中赞扬这封信写得好,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狠抓落实政策的工作。这封信的内容经核实之后,连同他的批语,打印下发。然后,他和市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头行动。福州市属中学的教师有三分之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了审查,许多优秀教师遭到残酷迫害,追切要求落实政策,但是阻力比较大。蔡良承等同志了解这个情况之后,召开常委会研究,采取措施加强教育系统的领导班子,很快就扭转了局面,使之成为全市落实政策的先行单位。接着,蔡良承又和在家的领导同志一起参加了市教育系统平反大会,并在全市推广这个系统的先进经验。到今年九月为止,福州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的人,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五八,经过复查,落实了政策。最近,市委对这些案件,再次进行检查,解决留“尾巴”的问题。
职务任免
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昔阳西寨编村村长、区文救会干事、昔西县政府教育科科长、昔西二区分委书记等职。1942年1月后任中共太行二地委支部考察组长、调查研究室秘书、主任,中共太行二地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1946年6月后任中共昔阳县委宣传部长、中共
林县县委组织部长。1949年2月随军南下,任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指导员。
1949年9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海澄县委书记,先后兼任海澄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海澄县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海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2年3月后任中共
龙溪地委(今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8月至1960年10月,任中共
龙溪地委地委副书记。1960年10月至1963年4月,任中共
龙溪地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4月至1965年1月,任中共
龙溪地委地委副书记。1965年1月起任中共
龙溪地委书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进省委学习班学习。1969年9月任建阳汽车运输中心站蹲点工作队队长、
南平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副处长。1971年5月至1971年6月,任南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6月至1971年7月,任建阳地委常委。1971年7月至1972年1月,任建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1月至1973年1月,任
晋江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月至1973年11月,任建阳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1月至1977年12月,任建阳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
1977年12月至1978年4月,任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4月至1978年5月,任福州市委第一书记,福州市革委会主任。
1978年6月,兼任政协福州市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市委党校校长。1979年5月兼任福州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79年12月兼任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兼任福州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1年10月至1982年2月,专任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州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82年2月至1982年7月,任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州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7月至1983年4月,任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83年4月至1988年1月,任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9年后,任省关工委副主任、省老年体协常务副主席、省个体劳动者协会名誉会长。
曾任中共第二届、三届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