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
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蔡华,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导,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
人物经历
学术经历
1995: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
1988: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D.E.A.学位。
1986: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95-1997: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7-2000: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访问学者。
1984-1995: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系。
工作经历
1997-2000: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976-1984: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970-1973:开远铁路局车辆段工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传统社会结构、亲属制度、文化人类学、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社会人类学、人类学导论。
主要研究的领域为“传统社会结构”、“多元文化中的制度与行为”和“社会身份”。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社区史研究——以亲属制度为研究主线”。
主要著作
1997年,《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法文版),法国大学出版社。
《人思之人》,法文版,法国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属印支与中国的经济关系,200页,译著,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出版,1979年。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494页,译著,商务印书馆,1990年。
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纳人),英文版,纽约ZoneBooks出版社,2001年。
主要论文
2000年,“纳人亲属制度的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
悬棺(法文),论文,《生物世界》,1987年,巴黎。
弈车性(法文),论文,《重要报道》,巴黎,1991年。
不羞涩的爱情(法文),论文,《重要极岛》(法文版),1991年4月。
滇西北民族(法文),论文,《茫荒大地》,1992年,巴黎。
没有丈夫和父亲的社会:摩梭的走访制(朝鲜文),论文,《地理》,汉城,1994年7月。
无父无夫(英文),论文,英国皇家人类学院发行教学版,1996年。
达巴:喜马拉雅区域的萨满(英文),论文,英国皇家人类学院发行教学版,1999年。
婚姻制度是人类生存的绝对必要条件吗?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亲属关系的基本问题”(Les questions élémentaires de la parenté), 载 《文化与社会》Culture et Société, 巴黎,2008年第2期。
“事实与臆想”,载《民俗研究》(核心期刊),2008年第2期。
汉族父系制度与中国亲属法的缺失,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5期。
不可抗拒的反例,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第5期。
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童婚》片长52分钟。
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社区史研究-以亲属制度为研究主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传统社会的基石-社会血统制度”:国际项目(法国法兰西学院,英国牛津大学),2000。
获奖记录
2002年:获法兰西科学院授予的“法语国家大奖”金牌。
1995年:纪录片《无父无夫》在巴黎国际民族志电影节上获法国文化部“玛黎约-吕斯鲍里”奖。
1996年: 纪录片《无父无夫》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举办的国际人类学电影节上再次获奖。
1995年:博士论文被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评为最佳博士论文。
2003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2002年:获北京大学杨夫清-王阳元奖。
参考资料
蔡 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2017-05-1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0:3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