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副全
陇南师专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蔡副全出生在陇南文县一个叫柳园的小村庄,16岁时,勤奋好学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成县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蔡副全被选送到武都实验小学任教, 他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读完专科与本科,然后调到成县师范学校工作。
人物经历
蔡副全出生在陇南文县一个叫柳园的小村庄,16岁时,勤奋好学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成县师范学校。师范全科式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对于他,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享受。文学、历史、美术、体育,样样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书法的痴迷,似乎达到了癫狂。
中师毕业后,蔡副全被选送到武都实验小学任教,端起了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可是,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他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读完专科与本科,然后调到成县师范学校工作。
由于喜欢《西狭颂》,所以常去西狭游,历经一千八百余年的东汉摩崖石刻,完全俘虏了他的心,摩挲、凝视,久久不肯离去。由《西狭颂》到《耿勋表》,再到周围的历代题刻,他对金石碑拓产生了浓厚兴趣。“藏在深山人未知。陇南有这么多碑刻,何不把它拓下来呢 ”蔡副全开始有了想法。
与其等待别人去做,不如自己去做。由西狭石刻群到成县残碑断碣,再到陇南境内的金石题壁。蔡副全一边摸索捶拓技巧,同时买来晚清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等金石著作,认真研读,一边向省内著名金石学家靳鉴等专家求教。渐渐地,拓工越做越精,拓片越积越多。2007年,蔡副全申报了甘肃省教育厅项目——“陇南金石墨迹的整理与研究”,掀开了金石题壁整理研究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每逢周末节假,蔡副全总会背起拓包,奔走在陇南山水之间。寒来暑往,不知倦累;风吹日晒,不改其行;雨淋霜冻,不易其志。跋山涉水,探幽访古,寻踪觅影,依崖缚架,临空毡蜡,拂尘见碑,剔藓得字……踏遍陇南人未老,获取众多“珍宝”。十多年来,蔡副全收集陇南金石、题壁信息1000余条,捶拓金石拓片800多件。考察归来,归纳整理,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参会学习,沉潜思考,撰写文章。几年下来,当3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摆放在结项评审专家面前时,他们不由得发出啧啧感叹。
凭借陇南金石题壁的相关研究,蔡副全晋升为副教授,破格提升为教授,并获得了多项省级荣誉。人们常常看到荣誉表面的光鲜,却不知背后的艰辛和危险。2007年10月的一个下午,蔡副全发现鸡峰山一庙宇房后悬崖上有方碑刻,距地面4米多高,他竖起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准备拓印,谁知脚下一滑,跌下去,摔在地上,向下面的万丈深渊滚去,幸好一棵大树挡住,捡回了一条命。事后他很害怕,又不敢跟家里人说,怕他们阻止自己考察,研究半途而废。
陇南境内遗存的金石、题壁形式多样、时间久远、地域广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民族、宗教等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这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需要挖掘、保护、研究、传承和发扬,而青年大学生是文化最具活力的传播者。为此,蔡副全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互利,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从2007年起,他结合省教育厅课题在学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校本特色课程——“陇南金石题壁文化”。该课程用典型的金石、题壁实物遗存讲述陇南的故事和文化。课堂教学课件以田野考察为基础精心制作,容量大、多视角、高清晰、主题明确,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还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现场授课,深受欢迎,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慕名旁听。蔡副全说:“我的一生注定要在讲台上度过,教学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要享受生活就必须学会享受教学,因此,我要努力地把每一节课搅拌得味道好极了。”
研究方向
陇南金石墨迹的整理与研究
科研成果
2011年,蔡副全以“《陇南金石题壁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题申报甘肃省教学成果奖, 获得了二等奖。
2012年,此课程又获得了省高校精品课程,从而实现了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精品课程双项零的突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0年5月,蔡副全论文《论题壁书》在《中国书法》专题发表。这一成果在2013年获得了甘肃省第十三次社科成果二等奖。
2013年7月,他的前期研究成果“陇南金石释录”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初始文凭只是中师的他,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宽。多年来,他分别在《杜甫研究学刊》《中国书法》《民族艺术》《敦煌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考古与文物》《地震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领域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地理、考古等学科。尤其在题壁书研究方面,他开辟了自己独特的领域。
获奖记录
先后获得陇南市“十大杰出青年”、
陇南师专“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师德标兵”。
2018年12月,他又被评为甘肃省领军人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0 1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