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境,读音是zhè jìng,汉语词汇,指先苦后乐、有后福,出自《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解释
蔗境,常用来比喻人晚年生活逐渐转好。
典故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2404~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桓玄时与恺之同在仲堪坐,共作了语。恺之先曰:“火烧平原无遗燎。”玄曰:“白布缠根树旒旐。”仲堪曰:“投鱼深泉放飞鸟。”复作危语。玄曰:“矛头淅米剑头炊。”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临深池。”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因罢。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典源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父亲顾悦之,任尚书左丞。顾恺之博学富有才识,曾撰写《筝赋》,赋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嵇康的琴音,不愿欣赏者必以为它是后辈之作弃之不顾,但深有见识者必因它不同凡响而珍视。”桓温征召他为大司马参军,极为亲近。桓温去世后,顾恺之拜祭他的墓,赋诗说:“山已崩裂海水枯竭,鱼鸟何处归宿。”有人问道:“你如此借重桓公,痛哭之状可见吗?”答道:“哭声像震雷可使山崩,眼泪如河流倾注大海。”顾恺之性好诙谐戏谑,人多亲近他。后为殷仲堪参军,也非常被宠爱和亲近。殷仲堪在荆州,顾恺之曾因度假还乡,仲堪特用帆船助行,经破冢,遭大风袭击毁坏了很多东西。他在给仲堪的信中说:“地名叫破冢,的确是破了冢出来的。但行人平安,布帆未损。”返回荆州以后,有人向他问会稽山川的景色,他说:“丛山峻岭竞艳,条条河谷争流。草木非常茂盛,宛如云蒸霞蔚。”桓玄为将时常与恺之在仲堪处,共作了语。恺之先说:“火烧平原没有遗物。”桓玄说:“白布缠根黑旗垂树。”仲堪说:“投鱼深泉放出飞鸟。”接着又作危语。桓玄说:“矛头淘米剑头为炊。”仲堪说:“百岁老人攀登枯枝。”有一参军插言:“盲人骑瞎马面临深池。”殷仲堪一只眼失明,吃惊地说:“这太威逼人了!”因而作罢。顾恺之每当吃甘蔗时,总是从稍至根吃。人怪其所为,他说:“这样可渐入佳境。”
释义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后因以“蔗境”喻先苦后乐,有后福。常用来比喻人晚年生活逐渐转好。
同源典故
倒食蔗 倒餐甘蔗 初味犹啖蔗 初啖蔗 啖蔗佳境 啖蔗过尾 渐入佳趣 食蔗 食蔗先食根 食蔗从梢
示例用法
宋
刘辰翁 《
双调望江南·寿谢寿朋》词:“欲语
会稽仍小待,不知文举更堪怜。蔗境在顽坚。”
宋 赵必豫 《水调歌头·寿梁多竹八十》词:“百岁人有几?七十世间稀。何况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饴。”
明 孙柚 《琴心记·花朝举觞》:“门阑多喜重到,更兼蔗境逍遥。不妨绿酒醉花朝,人共青山老。”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哭母》:“爹离人世未遥。爹真牛命,家似爹耕二万四日田。蔗境才开,忆昨长留欿憾。娘赴天乡何遽!娘是春晖,儿如娘煦五十三年草。隆恩难报,即今顿觉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