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科指的是缨翅目的1个大科,触角通常7或8节,少数6或9节,通常末端节较细,形成节“芒”,第3、4感觉锥简单或叉状,第5-6节或第5-7节常具简单感觉锥;下颚须2-3节,下唇须2节。翅较窄,端部略尖而弯曲,一般具纵脉。产卵器发达,锯齿状,向腹弯曲。雌虫产卵器发达,向腹面弯曲。世界性分布。
形态特征
缨翅目(Thysanoptera)约5000种
昆虫的统称。形小,长约1.5∼3公釐(最小者0.6公釐,最大者15公釐),能钻入最小的花中及茎和树皮上的小缝中。取食
植物汁、腐败有机质、真菌、螨类或其他小昆虫。体细长,白色至褐色或黑色。身上有六角形花纹或棘等。头狭,触角9节(有时因愈合而节数减少),生于眼前方。口器锉吸式,呈圆锥形,不对称;右侧上腭退化;下腭变形为螫针;下腭及下唇均有分节的司感觉的突起(须)。有或无翅。翅膜质长条形,翅脉少,有缘毛(後缘者较长)。休息时翅覆于腹上而不折叠。足跗节有胞状器(故本目旧称胞足目〔Physapoda〕)以利攀爬。前足基节有嵴,可与股节的距相摩擦而发声。腹长而扁(尤其是管尾亚目),11节,但末节退化,第一及第八节有气门。管尾类腹部背侧有S形刚毛,翅休息时伸入其缘毛中以固定。
锯尾类雄体腹部末节为圆形,雌体腹部末端腹侧裂开至第八腹节。管尾类腹部末端管状。睾丸及附属腺体位于腹部後半部。外生殖器包括成对的附肢及不成对的阳具,均可缩入腹内。锥尾类雌体具2对锯状片组成的产卵管。有8条卵巢管及球形、常有色的受精囊。雄体寿命短于雌体。成熟後即交配。偶见
孤雌生殖,许多种中罕见雄虫或完全没有。缨翅目多为卵生,少数管尾类卵胎生。卵长,卵圆形至肾形,产出前占据母体2∼3腹节的长度。锥尾类用锯状产卵管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管尾类将卵产于树皮下、花间及
叶鞘,或黏于叶及树皮表面。3∼16日孵化。
生活习性
生活史介乎渐变态和全变态之间。在渐变态,若虫经数龄转变为成虫,在此数龄期间其外形和食性均似成虫。具特征性的尾鬃。
锥尾类的二期幼虫变成前蛹,管尾类的幼虫经成原蛹阶段而为前蛹。数小时至数日後前蛹变为蛹。蛹藏于土砾、植物中或茧内。梨蓟马等1年1代,
葱蓟马1年数代。缨翅目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温带地区。日间活动,常紧贴于叶脉或裂缝中。
泽葱蓟马、唐菖蒲蓟马、小麦蓟马和温室蓟马传播植物病毒,为害植物的花、果和叶,在温暖地区可引起虫瘿及卷叶病。少数种食螨及介壳虫等害虫,有些能帮助传粉及腐殖土的形成。其天敌有其他昆虫(包括同目)、螨、鸟、蝾 尚未成虫的蓟马螈、蜥蜴等。大雨、风及尘土等环境因素亦对之产生有害影响。
简介
触角通常7或8节,少数6或9节,通常末端节较细,形成节“芒”,节ni和Ⅳ感觉锥简单或叉状,节v-Ⅵ或V-Ⅶ常具简单感觉锥;下颚须2~3节,下唇须2节。翅较窄,端部略尖而弯曲,一般具纵脉。产卵器发达,锯齿状,腹向弯曲。
本科是锯尾亚目中最大的一个科,属于世界性分布类群,包括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和蓟马亚科Thripinae,包括300多属2000余种( Mound,2012);寄主植物广泛,多食叶或栖花,植食性种类居多,少数为捕食性。
分类
蓟马科下分两个亚科:蓟马亚科(Thripinae)和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带蓟马属(Taeniothrips)和蓟马属(Thrips)是本科的3个大属,其中包括多种重要农业害虫。如稻蓟马在中国江淮流域以南稻区为害水稻;花蓟马为害花卉和棉苗;
烟蓟马为害烟草、棉花等作物;
禾蓟马为害水稻。
分布
本科属于世界性分布类群,包括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和蓟马亚科Thripinae,包括300多属2000余种;寄主广泛,多食叶或栖花,植食性种类居多,少数为捕食性。我国分布74属290种,浙江天目山分布10属14种。
防治方法
1、
油桐造林时适当密植,形成不适于蓟马生息的
环境,抑制虫口增殖。
2、虫害严重的桐林,可于虫口迅速增殖前10日(8月中旬前后)用40%乐果乳油原液涂干,药效可保持1个月,既省工,又不伤害天敌。
3、用40%
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50%
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4、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50~80g/m2施于苗床下以保护苗木。
代表物种
棕榈蓟马
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为多食性害虫,是烟草、
芝麻、豇豆、豌豆、辣椒、黄瓜、甜瓜、西瓜和葫芦科作物上的害虫,其他具经济重要性的寄主还有菊花、马铃薯、大豆、仙客来和
红门兰属及温室中多种观赏植物。
生物学特性
棕榈蓟马分布在北界附近的野外
蔬菜上不能越冬。仅能在日本南部小部分地区温室外越冬。25ºC温度下,卵到卵一个生活周期仅为17.5天。其生活周期与大多数植食性蓟马科生活周期有细微差别。成虫从土中羽化,飞到植株花上或叶片上并产卵。幼虫钻入土中发育,化蛹,从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口器为特有的
刺吸式口器,引起的植物受害类型总是锉吸式受害。
检验和鉴定
被害症状:棕榈蓟马可在寄主植物的心叶、洞穴、缝隙中发现。检查时,可见叶背面特别是沿中脉和叶脉两边有银色光泽的危害斑。严重危害植物可造成叶片白化或黄化,萎缩,端梢收缩,果实有疤及变形的症状。个别可在多种植物所有部位发现该虫。形态特征:
棕榈蓟马很容易同花卉上的黄蓟马相混,后者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意义不大的世界性害虫,二者需在显微镜下观察来区别。棕榈蓟马的特征如下: 雌成虫长度约1.3mm,体躯光亮,黄色,有黑色刚毛;腹部第2背片有4根侧刚毛;单眼三角区外有单眼间刚毛;腹部第8片两性均有完整的栉状突起。
西花蓟马
西花蓟马Franj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是一种食性极复杂的害虫,已记载的寄主有66科的240多种植物,主要有杏、桃、
油桃、李、玫瑰、石竹花、豆类、番茄、
辣椒、葫芦科作物等。在美国的寄主还有胡萝卜、棉花、葡萄柚、葡萄、葱等。在欧洲,一般在温室作物上危害,其寄主范围不断地扩大,但最普通的寄主是菊花、扶朗花属、玫瑰。
检验和鉴定
危害症状:
西花蓟马危害的主要症状包括叶面褪色和在被害处的齿痕。在观赏植物的叶面上会出现银色,畸形,生长受阻及褐色肿块。“Halo斑点”是蓟马危害的另一类症状,由白色组织包围的小黑点伤疤组成。该虫以
锉吸式口器取食植株的茎、叶、花、果,导致植株枯萎,造成褪色和开放的花上及花梗上有疮疤,使芽变形。同时还传播
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对农作物具有极大危害性。形态特征:成虫棕黄色,腹背板有黑色的中间区域;头不伸过复眼;触角第3节的基柄部位不呈锐三角节状膨大;第3对单眼鬃位于单眼三角内,鬃长约为基间距的2倍;眼后主鬃长,几乎与第3对单眼鬃相当;眼后颊后面略窄;
前胸背板前角鬃长和前缘鬃相当;前翅透明;后胸背板有钟感觉器和网状纹;腹第8背板后缘梳毛完整、长,着生于宽基上;第9背板B1鬃远短于B2鬃。
该虫可随
植株或切花传播。在分布区内,几乎所有观赏类花卉均有夹带
西花蓟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