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烟铁路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至烟台市铁路
蓝烟铁路(Lancun-Yantai Railway),简称蓝烟线,是中国山东省境内一条连接青岛市和烟台市的国铁Ⅰ级客货共线铁路,是中国“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强化改造“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之一“东部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山东半岛修建铁路。由蓝村站引出,分为蓝村至烟台、烟台至威海、烟台至龙口3个建设项目。蓝村至烟台铁路建成后,其余两线至1990年均未投资修建(现烟台至威海铁路功能由青荣城际铁路桃威铁路取代,烟台至龙口铁路为龙烟铁路,均已建成)。
1952年8月至10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设计局第三勘测总队对蓝烟铁路进行初测。10月25日至12月2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设计局第三勘测总队对蓝烟铁路进行初步设计。
1953年6月,蓝烟铁路蓝村至莱阳段开工。
1954年10月,蓝烟铁路蓝村至莱阳段开始铺轨、莱阳至烟台段开工。
1955年7月,蓝烟铁路改两端相对铺轨为由莱阳向烟台单方向铺轨。12月,蓝烟铁路铺轨至烟台站。
1956年1月1日,蓝烟铁路通车。4月11日至18日,蓝烟铁路进行验收。6月30日,蓝烟铁路办理交接。7月1日,蓝烟铁路交付运营。
1979年至1983年,蓝烟铁路大修,改造成国铁Ⅰ级干线铁路。
1990年,蓝烟铁路0至12.51千米焊铺50千克/米无缝钢轨;改造线上立交道口4处、线下立交道口5处;最高允许速度提高到90千米/小时,区段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由15.5对增加到31.3对。
1991年至1995年,蓝烟铁路实施二期改造,铺设50千克/米无缝线路达98.89千米;部分钢梁桥改造为圬工桥,小跨度桥多改框架结构式,大跨度桥改钢筋混凝土梁式,小板梁桥改造盖板涵和框架结构式,拆除部分涵梁道,改增建涵洞、地道、圬工桥、人行道等。
1998年10月,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完成对蓝烟铁路增建复线设计。9月,蓝烟铁路复线一期工程开工。
1999年12月,蓝烟铁路复线一期工程通车。
2001年12月29日,蓝烟铁路复线全线开通运营。
2008年12月26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
2010年8月30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投入运营。
线路站点
设计参数
沿线车站
截至2005年,蓝烟铁路共设14座车站:蓝村站、姜家坡站、郭家庄站、莱西南站、马格庄站、莱阳站、山前店站、徐家店站、桃村站、回里站、旺远站、福山站、珠玑站、烟台站。
线路走向
蓝烟铁路自胶济铁路蓝村站出岔,循东北向斜穿山东半岛,在青岛市经即墨区、莱西市进入烟台市,在烟台市经莱阳市、海阳市、栖霞市、福山区,终至芝罘区烟台站。
设备设施
车辆设施
20世纪50年代,解放型蒸汽机车曾在蓝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使用。
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之前,蓝烟铁路开行东风内燃机车。
2010年8月30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投入运营,蓝烟铁路开行电力机车。
运行系统
2001年11月,蓝烟铁路双线采用自动闭塞系统,各站均安装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建成7个红外线二代机探测站和烟台南场复示站及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运营情况
运营历程
1956年7月1日,蓝烟铁路交付运营。
2015年5月20日,蓝烟铁路调整列车运行图,旅客列车对数为18对。
运输流量
2005年,蓝烟铁路发送旅客249.94万人,发送货物693.8万吨。
建设成果
蓝烟铁路莱阳至桃村段为丘陵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层主要为沙岩、页岩互层,其次为沙页岩、砾岩互层,其中页岩风化严重,砾岩较破碎;桃村至烟台段循外夹河而行,多数地段有台地;裸露岩石中有大理岩、结晶石灰岩等,大多质地松软,节理紊乱;线路位于中强震区,烟台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
价值意义
蓝烟铁路增建复线,南与胶济铁路通联可通达全国,东经桃威地方铁路可于威海入海,对发展胶东半岛经济、拱卫海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志(1986-2005)·铁路志》 评)
蓝烟铁路是山东省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线铁路,实现电气化后,这条胶东半岛铁路主干线的货运运能得到大幅提升,东北货物运往珠三角可直接由烟大铁路轮渡转至蓝烟线,再由胶新线南下。(大众网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7 19: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