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枕花蜜鸟
太阳鸟科花蜜鸟属鸟类
蓝枕花蜜鸟(学名:Arachnothera hypogrammica):为太阳鸟科花蜜鸟属的鸟类。体重11-13克,体长132-145毫米。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花蜜鸟。嘴细长微向下弯曲。雄鸟上体橄榄绿色,后颈有一金属蓝紫色领圈,腰和尾上覆羽辉紫蓝色;颏、喉白色,往后逐渐亦为黄色,满布以绿褐色纵纹。雌鸟无紫色领圈,上体橄榄黄绿色,下体较雄鸟淡,其余和雄鸟相似。虹膜红色或褐色,嘴黑色,脚褐色或橄榄色。
形态特征
蓝枕花蜜鸟雄鸟上体包括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橄榄绿色或橄榄黄绿色,额和头前部绿褐色,后颈有一半月形金属紫蓝色领圈,腰和尾上覆羽亦为紫蓝色具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或黑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内翈羽缘近白色,外侧尾羽尖端白色,翅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亦近似于橄榄色。颏、喉和前颈淡黄灰色或近白色,被有绿褐色纵纹,胸、腹等其余下体淡黄色或黄色、满布宽阔的绿褐色纵纹,两胁灰绿相杂,尾下覆羽鲜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或白色。
雌鸟和雄鸟羽色大致相似,但后颈无紫色领环而是与背同色,腰和尾上覆羽亦不为紫蓝色而与背同为金属橄榄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雄鸟淡而近白色。
虹膜灰棕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或绿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13克,♀11克;体长♂132-145毫米,♀142毫米;嘴峰♂21-26毫米,♀21毫米;翅♂64-69毫米,♀63毫米;尾♂50-56毫米,♀50毫米;跗蹠♂15-16毫米,♀1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高可至海拔1000米。尤其喜欢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发达的常绿阔叶林,也常出现在林缘、果园等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小群或与柳莺、太阳鸟等混群活动和觅食,多在开花的树上,不停的在花丛中和枝叶间飞来飞去或在灌丛中跳跃觅食。
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蜘蛛、浆果等其他食物。
叫声:刺耳的单音节schewp叫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
区域灭绝:新加坡。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雄鸟的求偶炫耀行为是将尾呈扇形展开,胸侧的橙黄色簇羽竖起,有时还将两翅张开嘴微微向上,并同时鸣叫。营巢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巢呈梨形袋,有一个较长的颈,出入口开在上端侧面,较为隐蔽,主要由苔藓、地衣、柔软的小块树皮、植物纤维、树叶和蛛网等编织而成,外面再用蛛网和各种小块碎片、废弃物进行装饰,巢悬吊在树的细枝杈末端,距地高约6米。巢的大小为长约20厘米,宽10-12.7厘米,每窝产卵2-3枚,淡紫灰色、被有黑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毫米×13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3-17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蓝枕花蜜鸟.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6 04: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