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疗法属于
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选
苗族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
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所熏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
血液循环、
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止痒、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1、药物
渗透作用,因为中药煎煮以后,它的中药有效成份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渗入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改善微循环,人体在
熏蒸过程中,它的皮肤温度会升高,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增快,促进了皮肤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促进关节肿胀的消退和促进组织的
再生能力;
3、物理温热作用,能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同时可以降低皮肤的末稍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皮肤的紧张,肌肉的
痉挛和强直,这样可以减轻和缓解关节的疼痛;
4、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
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病症的治疗,并有着较好的疗效;
5、药物
熏蒸还能使皮肤光滑细润、补肾壮骨、养容生肌、延年益寿。
熏蒸疗法历史久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已载有熏洗方八首。《黄帝内经》记载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疗关节肿胀、疼痛、伸展不利等
痹证。汉代
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将熏治作为一个治疗##。在《
金匮要略》中还记载有
硫黄熏治肛门,
苦参熏洗咽喉等治法。熏蒸疗法的最早病例记载见于《史记?仓公列传》,书中记述了他治疗济北王的侍者韩女腰背痛的病历。晋代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有6味熏衣香方,以香身辟恶。唐代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中记载有许多熏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眼、骨伤
诸科。如“治虫齿方”介绍熏法治疗
龋齿牙痛。
据《
新唐书》载:唐代名医
许胤宗在医治一例中风不能言语,
口噤不能服药者,采用
蒸气疗法即以“
黄芪、防风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
熏蒸之,是夕语。”当夜便恢复了说话功能,这是医学史上最早记载蒸气疗法治愈中风失语者,唐代医籍中还有用熏蒸疗法治愈产后血晕闷绝症的记载。书中介绍:“烧秤锤红石令赤,置器中,向产母床前帐里,投醋淬之,得醋气,可除血晕之法也。”宋代《
太平圣惠方》载有熏洗方剂163首。《宋史?王克明传》载:“卢州守王安道风禁(噤)不语句日,他医莫知所为。克明令炽炭烧地,洒药,置安道于上,须臾而苏。”可见熏蒸疗法对中风失语治疗确有疗效。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
张子和,则把熏、蒸列为
汗法之一种,指出“亦有
熏渍而为汗者”。明代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多处记载有用熏蒸法治疗诸疾。
张景岳则用“
嗽烟筒”吸药烟治疗
寒嗽。其它如《
外科正宗》、《
证治准绳》等都载有熏蒸疗法。迄至清代,熏蒸疗法日臻完善。特别是
吴尚先的《理沦骈文》与
赵学敏的《
串雅》尤为突出,前者记载薰法达50多处,后者立有“薰法门”、“蒸法门”专篇,并称“治外以
针刺蒸灸胜”,对
熏蒸熨法做了诸多介绍,切合临床实际。由于
中药熏蒸疗法简便有效,用途广泛,故时至今日仍被大量应用于临床。
药物
熏蒸被人们用来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用中药煮沸之后产生的蒸气
薰蒸患者全身或局部,利用药性、水和蒸汽等刺激作用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我中心率先探索性的将此方法应用于耳病康复诊疗中,经过数千例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以良好的口碑获得了国家专利。
患者耳部接受熏蒸后,毛孔受热便会扩张,血液的循环也随之加快。再选用耳部容易吸收的特效药物,通过熏蒸,药物由耳内经络传导,直达病灶,激活受损听觉神经。治疗所用药物均为矿物类、动物类和名贵中草药,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最后辅以内服药物,调节耳蜗听觉,促使
神经纤维细胞恢复,最终达到恢复听力的目的。
穴位注射和药物神经营养治疗,首先将药物直接注射入
耳穴(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药物通过经脉运行达到神经部位,刺激听觉神经,再将我院自行配制的中药贴于耳穴处
熏蒸半个小时左右,药物全面渗入耳部神经,刺激听
毛细胞。再配合一定的药物神经营养治疗,达到全面的治疗目的。
特异的
耳穴熏蒸技术,形成多峰宽带电磁场,与人体所需能量波相匹配,熏蒸于人体后能达到分子矫正目地,打通耳部经络,使耳穴经脉贯通,经气通畅,外气得以入内,激活细胞
线粒体酶,释放足够能量,将声音转化为
生物电能,激活耳神经恢复听力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汉草熏蒸双步互辅,疗法以纯中药物的“天然性”,熏蒸治疗的“独特性”,疗效的“可靠性”,配方的“科学性”,打破耳聋、耳鸣传统治疗方式,使众多患者重获新生从而彻底治疗
耳鸣耳聋。此方法治疗过万例病患,治愈率高,为广大患者所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