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蒙山地处江西中部,位于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和宜春市上高县大庙乡之间,是一座赣中名山。据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载: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云霭“蒙”蔽,故以为名。主峰白云峰海拔海拔1004米,为渝水区第一峰,同为上高县第一峰。
主要景点
江西蒙山,自古以来拥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如龙施泉、圣济寺、飞马石、白云峰、棋盘石、观音洞、翠竹园、燕子洞、潭水江、太子壁等。
龙施泉,原名压石洞,位于蒙山南麓,因山石奇俊,水清质优而闻名。明嘉靖七年,权臣严嵩回乡祭祖,途中为瞻仰“石门书院”途径此地,为这里的美景而留连,忽然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只见一金龙从天而降,盘旋洞石之上,严嵩十分惊愕,回京之后奏请皇上,详禀途中经过,皇上闻听此事,欣然提笔,赐“龙施泉”之美名。“龙施泉”三个正楷体是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新喻县令林克写的,现尚存。刻石右旁,原砌有石坊,两边有联曰:有联曰:“养得一番灵气,静观万物生机。”这些,在所谓“破四旧”中一起破掉了。
飞马石,在蒙山曹麓里。相传宋朝岳飞与张俊平定了李成叛乱后返回。路过蒙山,见山上树林葱茏,飞泉如练,一时雅兴大发,策马上山,突然,前面有一巨石挡通,岳飞怒目圆瞪,飞马而过,马蹄踏上飞石,留下这个深深的脚印。
圣济寺——为中国佛教蒙山超度祖庭。是中国佛教史上由皇孙开山的大道场。大唐以降,此地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随处峰峦之间,梵宫林立,禅院栉比,僧侣甚众,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佛教道场,为历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皇帝又亲笔题匾“唐朝佛国”加以褒扬。
白云峰:又叫白云岭、白云脑,是蒙山最高处。那里,山峭岩危,树密林深,晦明朝夕,常有山 岚云絮出没缭绕其间。白云峰有一小平台,状如船,有清泉夹流其间。那里灌木丛生,盛产方竹。春夏之间野芳争艳喷香。在平台一旁,原有白云寺。环绕寺的上下左右,种有无数茶树,那是名实相符的“云雾茶”。这种茶,清明节前后采撷烘制,更别具芳香,是当时所谓难得的“蒙茶”。
弹子岭: 白云峰的 东北麓有山曰弹子岭。传说是当年岳飞与俊平定李成叛乱驻军此地时,曾发一弹,飞越蒙山,因而得名。
蒙山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考察,矿藏有金、银、铅、镁、钨、大理石、硅灰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银铅与硅灰石两项资源。
据同治《上高县志》记载:蒙山深处的多宝峰(又称珠宝岭)一带地方,从宋朝的中叶起便发现白银,开始是“民凿山取之,岁之益深,匹夫荷钎入深采矿,熔之辄得金,以故人富饶”(元人许善胜《正德书院记》)。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起,官方便在那里开采银矿。多宝峰由此得名。到了元朝、采矿规模扩大。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因蒙山地界瑞州、袁州、临江三路,便拨此三路人民三千七百户,粮一万二千五百石,集中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开采,并设提举司专门管理这件事。到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规模继续扩大,粮增加了一万二千五百石,要求每年出产的银上五百锭增加到七百锭(每锭五两或十两,或以块计算)。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因取矿年久,坑道又做得不好,险段很多,产量上不去,才逐步冷落下来。以至停挖。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户部中再次派员会同府、县官勘查,认为狗头脑、大兴、神宝、下坡、天心等十七处矿坑确实还有银,决定继续开采,卒因措施不力,出银水多,又停了下来。万历年间在那里改为开采铅矿,也因方法不对头,得不偿失,封闭停办。从此,前后开采了四百多年的银铅矿,再无人问津了。
硅灰石,据地质部门初步勘测,资源丰富,矿藏储量达二亿五千万吨。走进蒙山地区,那雪白的,翠绿的,云灰的,白中有黑,黑里带白的大理石,路旁、山涧、 林海,好些地方都能见到。走进蒙山,就像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神话般的世界。 蒙山大理石,不仅藏量多,色泽美,且石质好,品位高,硬度性强,居全省首位。
蒙山,曾一度书院林立,有蒙峰书院、竹楼书院、石门书 院、正德书院等。
黎立武,字以常,号寄翁,南宋新喻递步人。咸淳四年进士,恩赐“状元及第”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文天祥、谢枋得与他皆是好友,对他很钦佩。文天祥说:自立武的大名“震荡以来,吾江西一佛出世,引领愿拜。
宋亡,黎立武坚决不与元朝贵族合作,潜顺这肿,仍如年少在家一样,发愤读书在蒙山山麓建“蒙峰书院”,“礼先达以主试,延儒雅以职教。月有讲,季有课,春秋有释,莱礼四方来学者。”到他那里读书的人很多,书院常有人满之患。后书院废,乡人犹称该地为状元讲学堂。
宋朝文天祥的父亲文革斋,也曾设教于蒙山之阳的“竹楼书院”,纳徒授课。他曾写有《咏雪》诗一首,一时传为美谈。诗曰: 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梨花寻不见; 昨夜青山玉裹头,今朝绿水银妆面。
明初,新喻时嘏入理学家、教育家梁寅,在蒙山西南麓又建有“石门书 院”,授徒讲课,著书立说(详见本书《梁寅自学成大器》一文)。
在蒙山的教育史上教育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德书院”。上面说的“蒙峰书院”、“石门书院”等都是私人办的,而“正德书院”却是官办的,而且又办在工业区,同现在工矿区办的子弟学校有点相似。
蒙山多宝峰山麓,当时山发虽不及“十室”,但从宋朝中期发现银矿后,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到了元朝。银矿官办,前后从瑞州、袁州、临江三路拨来人民五、六千户,人烟稠密。为使矿区职工子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矿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些,“饱暖逸居而无教”,必酿成唯利是图,忘却忠信礼义。故蒙山银矿提举司第一任提举侯孛兰溪便慷慨捐俸,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在清溪(三点水加内)那个地方,开始筹建“正德书院”。“正德”者,是“以正民德”之谓也。书院告成。招来学生,请来庐陵彭卿云,瑞州邹民则、邹宗伯等人掌管书院或讲学。 延祜二年十一月,江西儒学提举许善胜作有《正德书院记》,集贤学士赵子昂书写刻石。赵还为书院写有横额。元末兵乱,书院被毁,但赵榜书匾额尚存,以后不知弄到哪里去了。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周末开始徒步蒙山。但目前其登山道路资源相对匮乏,有待进一步完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