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书法,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聘请文人为其子弟和臣僚们教授回纥式蒙古文字,从此蒙古族开始有了统一的文字历史。蒙古族在借用回纥字母拼写蒙古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回纥式蒙古文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蒙古文书法与历史悠久的汉文书法相比,尚属一门年轻的艺术。然而它从诞生时起,就形成了使用软笔(毛笔)、硬笔(竹笔、羽翎、骨签)书写的蒙古文书法艺术。这一论点,从成吉思汗时代以后各朝代流传下来的抄写品(写在羊皮或丝绸上)、木版印刷品、碑刻、印签、牌匾等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中可以得到印证。
文化特征
字体特点
蒙古文字是一种竖式拼音结构的象形文字,犹如蒙古人骑马行走一般,是字母骑字母才能组成字词的竖式结构。每个字不仅都有头、干(腰)、尾,而且每个字母都与人或动物的某个部分相似的结构。由于蒙古文字具有这种独特的象形结构,如运用书法艺术功力,经过艺术构思,巧妙布局,书写得体,将会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如果用书法审美眼光欣赏那些竖成行,横成阵,疏密、聚散、虚实、形状等章法布白达到完美统一的作品,便会使人进入一种既朦胧又传神的审美意境。蒙古文书法的深邃意境,是无声的音乐和动感十足的画幅,她所给予人的是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因此,蒙古文书法以其独特的文字结构和特点,产生了与其他民族文字书法所不同的艺术效果。
书写笔法
从最初的回纥蒙古族文楷书发展为近代的蒙古文楷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行书、草书、挺胸书、腾跃书、篆书等书体,后又出现方隶书、摇摆书、象形书等新的书体。各类书体奔放自如,章法得体。篆刻艺术刀法娴熟、变化多端、笔道清晰、刀功有力。蒙古文传统书法在笔法上也讲究疾涩二法和逆笔、拖笔、效笔、卧笔等运笔技巧,在墨法上有饱笔、渴笔、涩笔之分。蒙古文书法大胆突破传统习惯,不囿于无浓淡之分的传统束缚,出现了浓淡两种墨色同笔运用,浓淡墨结合或淡墨书写的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浓墨书法所不能产生的艺术风格、色彩、意境和神韵。通过塑造静态的文字造型,表达动态的情感意境的表情艺术。
制作工序
蒙古文书法艺术主要用石笔、骨笔、羽笔、木笔、毛笔、钢笔书写,书体有楷、隶、篆、草、行草、狂草等形式。楷书挺拔俊俏、隶书曲直有力、篆书婉转多变、行草疏密有致。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千姿百态、意趣超远的蒙古文书法,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和意蕴美,鲜明地体现了蒙古民族潇洒、灵动的文化精神。
传承人物
包金山,男,蒙古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蒙古文书法。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蒙古文书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9年9月26日,主题为“天边墨痕”的呼伦贝尔蒙古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2020年12月10日,乌海市第二届“民族团结杯”蒙古文书法展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展。
社会活动
2016年9月8日,科右中旗蒙古文书法千人笔会——挑战“最大规模的书法课”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图什业图广场举行。
2017年8月7日,在海西州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上,以“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海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主题的海西州首届国际蒙古文书法艺术节,在茶卡盐湖湖畔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