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道银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
蒋道银,1946年8月15日出生,毕业于上海戏校舞美设计专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高级修复工艺师、上海古陶瓷修复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
蒋道银,男,1946年8月15日出生,汉族。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校舞美设计专业,1975年调入上海博物馆。现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高级修复工艺师、上海古陶瓷修复中心主任。
修复作品
蒋道银调入上海博物馆后,师从前辈艺人学习古陶瓷修复工作。作为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迄今为止已经修复了500多件曾经残破的——但有些已经价值连城——古代陶瓷,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南宋官窑,从元青花玉壶春瓶到明青花龙云大缸,从唐彩绘陶仕女俑到徐秀堂紫砂艺雕螃蟹。有人说,他修复了古代窑工们的心血和智慧,但也有人以为,如果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他修复的应该是曾经缺失的中国古代陶瓷史。
在他所修复的作品当中,唐彩绘仕女俑原品已裂成16块碎片,修复后栩栩如生、端庄迷人。此外,出于蒋道银之手修复的著名古陶瓷文物还包括元青花双龙四系扁壶、明代犀牛角雕爵杯、康熙五彩怪兽盘、鲁迅遗容的再现、明代永乐漆盒、黑陶扁足成化斗彩盘、成化素三彩鸭熏紫砂壶等。
修复作品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首都博物馆精品云集的瓷器展厅中,“青花凤首扁壶”以鹤立鸡群的姿态,被安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尽管这件瓷器残损严重,是一件经过重大修复的展品,但它在众多藏品中的地位却不容忽视,被视作首都博物馆理所当然的“镇馆之宝”。
2003年7月,从事古代瓷器修复工作的蒋道银,接手了首都博物馆的一件瓷器。这件瓷器在送来之前,已经用石膏进行过简单黏接,基本型制似乎还相对完整。然而在清理、去除原来的黏合剂以后,见多识广的蒋道银也不仅大吃一惊。这件文物已经碎了48块,大的也就巴掌那么大,小的就像蚕豆、黄豆那么大,48块,粉身碎骨。
20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北京的城市改造,元大都遗址的探寻、勘察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十几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清理下,逐渐显露出真容。随着发掘深入,更为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在六铺炕地区元代居民遗址的清理中,一个神秘的地窖被发现,而这个窖藏中,一次就出土了10余件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造型奇特的青花扁壶。因为它的壶嘴是一只凤头的造型,因此,人们就给它取名为“青花凤首扁壶”。
从明初北京城墙的南移开始,元代瓷器精品——“青花凤首扁壶”,一直被埋藏于明代修建的北城墙之下,躲避了一次次城市改建、破土动工。高大厚重的城墙,整整护佑了“青花凤首扁壶”600年。
经过复杂、艰苦的修复,“青花凤首扁壶”在蒋道银的手中,逐渐显露出了它原本的面貌。然而对蒋道银来说,仅仅把它修复到能参加展览的水平,还不是文物修复工作的最高境界。
蒋道银先生介绍:陈列修复要经过清洗、着色、作旧,但有一条,修复的地方越少越好。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可逆修复,以后还能拆了重修,我们的技术、科学达不到的,以后如果觉得修的不好,还可以拆了重修。就是给后人留一条路子。我们国内,包括世界上都非常重视这个可逆修复。
今天,获得“再生”的“青花凤首扁壶”,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安放在瓷器展厅最显赫的位置上。对于“青花凤首扁壶”,人们所给予它的一切荣耀都并不过分,因为在它身上所凝结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也凝结着当代中国文物修复事业,最为亮丽的一笔重彩。
学术作品
古瓷艺术鉴赏与修复》:程庸,蒋道银 编著;
《明清工艺品的修复》:蒋道银
出版图书
人物荣誉
2017年12月28日,蒋道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19:1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修复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