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琼耳,新锐艺术品设计师。出生于艺术的家庭,外祖父
蒋玄佁是最早把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
邢同和是建造了
上海博物馆的著名建筑师。
个人履历
出生于艺术家庭,外祖父蒋玄蔰是最早把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邢同和建造了上海博物馆的著名建筑师。她的国画师从程十发,书法师从韩天衡。
2022年7月,创始人蒋琼耳将卸任首席执行官一职,首席运营官吴晨将接替。
品牌结缘
身为爱马仕在中国新创立品牌“Shang Xia”的总负责人,她日程表上的每一个指针都指向那间将于今年春天在上海新开的旗舰店,让一个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对之刮目相看并且愿意全力合作,蒋琼耳的魅力和能力都值得让人为之喝彩。
蒋琼耳与爱马仕的合作由来已久,此前就一直担任爱马仕在上海的
橱窗设计师,在设计主题为“与爱马仕共舞”的橱窗时,蒋琼耳用水墨画了一些抽象舞者的线条,巧妙地用玻璃纤维设计成“三维水墨”的效果:当人们从橱窗前走过而变换视觉角度时,会惊奇地发现橱窗里的水墨舞者在翩翩起舞。设计“印度印象派”主题橱窗时,则采用铝质
马赛克,“点彩”出她在印度拍下的照片,呈现的是一派印象派的旖旎。
爱马仕对手工的坚守是许多手工艺人的骄傲。1837年,蒂埃利·爱玛仕在巴黎创立了以自己姓氏为名的马具品牌,当时的马具当然是手工艺品。进入20世纪之后,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席卷了人们的一切生活之时,手工的傲慢与意义,一点点地水落石出,它成了奢侈的必经之途。而在国内,蒋琼耳也早早在着手进行手工艺的传承和复兴的工作。她去苏州寻访最好的刺绣和缂丝技艺,才发现“这些令人惊叹的工艺只被用在无用的屏风上”。她请来专家讲课,才知道“
中国刺绣针法有30多种,动物羽毛、眼睛、树叶茎脉都有不同的针法,而最杰出的绣娘也只继承了10多种针法而已。”“是时候开始做这件事了”,在流光溢彩的手工艺佳作面前,蒋琼耳做出了2009年最大的决定——把它们带入现在。
“唐宋时中国的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因为它们适合当时的生活需要。如果现在只是单纯复制,那么这些‘美丽而无用的东西’只能放在博物馆中。”这并非是一时兴起的话题,更非几张订单就能改变——这将是一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艰难复兴之旅,“我要将手工艺的‘手’和‘脑’结合在一起。”
在她的工作室,会发现建筑师、艺术家、手工艺人江湖大汇合的场面。“革新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传统手工艺人习惯言传身教,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但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不理解革新的必要性;而一些工匠大师却对于手工业必要的产业化没有迫切感。只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都提高之后,才能有产业的形成。”而这一次,爱马仕的加入显然让蒋琼耳在这条革新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来自中国隐于市井的能工巧匠们在西方奢侈文化的引导下,将与蒋琼耳一起描绘出一幅最美的画面。
留学法国
每个留学法国学成归来的人肯定都从法国收获到了不少东西。不过和普通的留法学生相比,蒋琼耳是他们中独特的一分子,她在法国学习的并非是商科、工程学、或者计算机技术之类的“实用”学科,而是专门到法国学习艺术设计。
2000年,当蒋琼耳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以后,在她面前有很多机会供她选择。是受邀到美国去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呢?此时她不禁想起几年前 的法国之旅。那时她单身一人,就背一个小包,尽管不懂一点法文,却情不自禁地深深陶醉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法国。“到欧洲去,到法国去,到艺术之都巴黎去。”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她的脑海中这样说道。于是她宁愿放弃去美国的机会,走上相当“冒险”的通往法国的留学之路。
“当时我真的一点不懂法文,法国对我来说,除了她的艺术,几乎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回忆起当初的决定,蒋琼耳现在还有点惊讶自己当时勇气,“但是法国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这提供给我充分的空间和机会去实践和追求。”在启程赴法留学之前,蒋琼耳先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集中“突击”了2个月的法语。“主要是掌握了基础的语言知识,像‘你好、再见’怎么说之类的。但是上海法语培训中心的课程和国内同样目的的语言课程完全不同,它的学习全过程显得非常生动和活泼,而且能使人牢固记忆自己所学到的法语知识,不容易很快就忘记。”对当初的法语入门课,蒋琼耳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刚到法国,蒋琼耳并没有立即去首都巴黎,而是首先在
法国尼斯大学的文学系就读。“毕竟我在国内所学的两个月法语只够我日常交际之用,真正要能用法语作为学习的工具还必须要磨练一阵子。”她解释说,“而且,我要在法国学习艺术,如果连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都不怎么熟悉,怎么能把植根于前三者的艺术学好呢?”
除了在
尼斯大学的课堂上学习,蒋琼耳积极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去。“我在法国看到很多国内去的留学生,他们在法国几乎只和自己的同胞打交道,不去和当地的法国人多说话多接触。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有机会到法国留学,天天如此的话,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对于留学这件事,蒋琼耳的态度可是十分认真的。据她自己说,她在
尼斯的那些日子想方设法和当地的社会接触,在俱乐部里,漫无边际的和法国人聊天,绝对是锻炼自己法语的好机会,同时也能使自己适应法国社会的环境。这些都是学习法国艺术的必要条件。
等自己的法语绝对好之后,蒋琼耳终于向法国艺术高校的两大高峰之一——法国国家装饰艺术学院进发。在那里她攻读室内空间和家具设计专业。
毕竟在留学之前,蒋琼耳已经在
同济大学学了5年的艺术设计,所以当她发现,在法国学不到更多的“设计技巧”时,并不觉得非常奇怪。“我在同济大学学的设计知识已经非常的全面了。”蒋琼耳解释说,“可是法国的艺术设计教学给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单纯设计技巧上的知识,而是教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创作。”
在蒋琼耳看来,所谓真正的创作是这样的:人必须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他要知道,创作是自由的,并不需要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他还必须真诚,懂得人类真挚的感情。蒋琼耳现在能有这种对艺术创作认识的突破,全赖于她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在法国,各种形式的原创、尝试和冒险都会受到鼓励,多种思维都能够被允许存在。艺术设计的技巧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人的内在认识得到提升以后,就会把技术的应用提升一个台阶并充分体现在自己的设计中。”可以说这就是她留学法国的最大收获。
此外给蒋琼耳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国国家装饰艺术学院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都是学生自己订好课题,然后再去找分别负责摄影、工艺、织物和绘画等各方面的教师讨论实施,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当蒋琼耳学成回到国内后,由于在留学法国之前就认识了法国知名
建筑设计师夏邦杰,她受邀成为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室内设计部的负责人。如果您对夏邦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的话,那么提起
上海大剧院您就一定能知道,而上海大剧院的设计者就是法国人夏邦杰。作为夏邦杰公司的一员,蒋琼耳也设计了“上海法语培训中心”、位于上海的“中国电信总部”以及北京的“法国文化中心”等等一系列项目。
在回到中国后的日子里,蒋琼耳还经常在法中两国之间来回穿梭。早些时候,她在
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举办了“光之性·灵”个人油画及摄影展。2005年,她将在为第一位参加巴黎家具沙龙的中国设计师。她常常说,在她的身上,中法两国的文化已经融合成为一体,使她从这种双重文化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在采访中还不止一次的听蒋琼耳讲到,作为艺术设计师,并不能把艺术设计简单地看成普通的工作。艺术是生活和生命的表达。也许是基于这个信念,它在苏州河畔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廊——苏州河D号创意艺术廊。这里不仅是艺术设计创作的地方,同时也为艺术爱好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提供场所,以及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也许这就是蒋琼耳所真正追求的艺术生活,一种她留学法国期间收获到的理想,而她最终会把这一理想慢慢在上海实现。
所获荣誉
2023年12月3日,荣获2023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