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东喜马拉雅地区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动物地理学、生态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哺乳动物的系统演化、生态行为与保护。
(1)哺乳动物系统进化:以分类区系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结合,并利用化石和地史资料重点开展东喜马拉雅地区一些特有类群的分类、地理分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揭示哺乳动物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的隔离、分化和谱系与其所生活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地史的关系,探讨其生态适应。同时利用生物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一些重要自然地理区域哺乳动物的分布格局,分析、探讨这些区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规律和演替。
(2)灵长类生态行为:以
黑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学、行为学与保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栖息地中黑长臂猿的栖息地、食性、家域及其利用、社群结构与社群关系等生态行为的比较研究,揭示黑长臂猿生态行为的基本特征,探讨其生态行为差异的生态适应意义,为黑长臂猿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施鹏、蒋学龙和
刘振课题组合作开展攻关,证实了啮齿目猪尾鼠属的物种具有的
回声定位能力,证实
猪尾鼠是一个全新的、独立演化出
回声定位适应性性状的哺乳动物类群。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6月18日在线发表于《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