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葫芦藓科葫芦藓属直立矮小草本,淡绿色,茎单生,基部有假根;叶簇生于茎顶,卵形至舌形,先端渐尖,全缘;雌雄同株异苞蒴,雄苞蒴顶生,雌苞蒴则生于雄苞蒴下面的短侧枝上;蒴柄细长弯曲,孢蒴弯梨形,不对称;蒴帽兜形,有长喙,形似葫芦瓢状;无花;葫芦藓因长柄的顶端生有一个葫芦状的结构而得名。
植物学史
葫芦藓因长柄的顶端生有一个葫芦状的结构而得名。
形态特征
植物体丛集或呈大面积散生,呈黄绿色带红色。茎长1-3厘米,单一或自基部分枝。叶往往在茎先端簇生,干时皱缩,湿时倾立,呈阔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圆形,先端急尖,叶边全缘,两侧边缘往往内卷,长4-5毫米,宽1.2-1.8毫米;
中肋至顶或突出。孢蒴梨形,不对称,多垂倾,长3-4.5毫米,直径1.5-2毫米,具明显的台部;
蒴齿两层,外齿片与内层齿条对生,均呈狭长线状披针形。
生长环境
葫芦藓主要是氮肥丰富的阴湿地区,性喜腐殖质丰富的阴湿地面;
分布范围
葫芦藓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区。多生于田边地角或房前屋后富含氮肥的土壤上,亦多见于林间火烧迹地上,在林缘、路边、土地上及土壁上也常见。
繁殖方法
葫芦藓以孢子繁殖。
葫芦藓为雌雄同株异枝植物产生精子器的枝的顶端叶形较大,而且外张,形如一朵小花,称为雄器苞(perigonium),雄器苞中含有许多精子器和侧丝。精子器棒状,基部有小柄,内生有精子,精子具有两条鞭毛,精子器成熟后,顶端裂开,精子逸出体外。侧丝由一列细胞构成,呈丝状,但顶端细胞明显膨大,侧丝分布于精子器之间,将精子器分别隔开,其作用是保存水分、保护精子器,产生颈卵器的枝的顶端如顶芽,为
雌器苞(perigyrium),其中有
颈卵器数个。颈卵器瓶状,颈部细长,腹部膨大,腹下有长柄着生于枝端领卵器颈部壁由一层细胞构成,腹部壁由多层细胞构成;颈部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内有一个卵细胞,颈沟细胞与卵细胞之间有一个腹沟细胞。卵成熟时,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溶解,颈部顶端裂开,在有水的条件下,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并从颈部进入颈卵器内,与卵受精,形成合子。
孢子成熟后从孢蒴内散出,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为单列细胞的原丝体,原丝体向下生假根,向上生芽,芽发育成有似茎、叶分化的配子体。从葫芦鲜的生活史看,它和地钱样,孢子体也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所不同的是,孢子体在构造上比地钱复杂。
栽培技术
采集野生的葫芦藓孢子体要在每年中夏以后进行。葫芦藓的孢子体一般在中夏以后开始出现,夏末秋初大量成熟,这段时间是采集葫芦藓孢子体的最佳期。外出采集时要携带瓶子和镊子。用镊将那些蒴柄已经变成红色,葫芦形孢蒴饱满的孢子体轻轻取下,放入瓶中,盖好。孢蒴绿色的表明孢子还未成熟;蒴帽脱落的孢子又已散出,均无采集价值。为防止孢子体干燥后蒴帽脱落导致孢子散出,要将广口瓶封好,避免瓶中水份过度散失。采集后,要将装有葫芦藓孢子体的广口瓶放在室内避光阴凉处保存。
在室内繁育葫芦藓的器皿可用花盆,也可以用玻璃试管或者用其它的器皿。用玻璃试管更便于操作,管理和观察。制备玻璃繁育试管可在春季进行,制备方法比较简单。制备时先将浸在水中多天的砖块碎成菜豆粒大小的碎块, 加在20毫升的玻璃试管内,每只试管内放5克左右,再在砖块上面加黑钙土2克。用滴管在每只试管内滴加清水,至部分砖块露出含水饱和为止。棉团封好试管口,放在试管架上。试管架要放在室内直射光线照不到的地方,防止强光照射。以后要随时观察,注意保持试管湿润,防止干燥。
接种野生的葫芦藓孢子可在春夏两季进行。初夏,室温上升至15℃,就可接种。接种时用镊子或针将采集的葫芦藓孢子体上的孢蒴撕破,将黄色的孢子散落在繁育试管中,滴加2滴清水,用棉团塞好试管口,接种工作就完成了。接种后的试管仍放在试管架上,放在室内避光处培养。
葫芦藓接种后,每隔2—3天要用滴管加水几滴,并放在室内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要防止干燥或暴晒。20几天后,可见葫芦藓的芽体,芽体逐渐长大,约1个月后,形成了植物体。夏末秋初,葫芦藓的绿色孢子体出现并逐渐成熟。
主要价值
葫芦藓气微,味淡,可祛风除湿,止痛,止血,主治风湿痹痛,鼻窦炎,跌打损伤,痨伤吐血。《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葫芦藓:“除湿止血,主治痨伤吐血,跌打损伤,湿气脚痛。”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