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鄂部是明代建州女真的一个部族。栋鄂部产生于桓仁,在桓仁县境内发展壮大,其境域囊括桓仁大半个县境,并伸展至宽甸县的东北部。
诞生
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女真的建州左卫,从其原住地朝鲜北部会宁地区迁至明廷为之划定的居住范围:“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之内,三土河是吉林省辉发河的支流三统河;婆猪江是现在的浑江,冬古河也写作栋鄂河,是现在桓仁县境大雅河的支流黛龙江。建州左卫的主体部分,西迁后即定居在浑河的支流苏子河上,同建州卫的李满住同住在灶突山下今新宾县的旧老城附近。而原住在瓦尔喀地方(今吉林省珲春),随同建州左卫西迁的栋鄂氏的先人,则落脚在明廷为建州左卫所划定的居住范围的边缘,栋鄂河上。在栋鄂河上落脚以后,即以地为姓,称栋鄂氏,人口繁衍以后,即自称一部,成为栋鄂部。随着人口的增多,则在栋鄂河附近,修建了栋鄂城。清代出版的《盛京通志》记载:“东峨城周九里,东西三里,南北三里,四门”。东峨城即栋鄂城。这是一个不算很小的城。栋鄂部属于建州左卫,它随建州左卫的西迁而到达栋鄂河上定居。
地理位置
栋鄂部的具体所在,长时间以来,人们只知其在桓仁。但在桓仁的何处,却不甚清楚。有人认为栋鄂河即今大雅河栋鄂部在大雅河上;有人认为是在大雅河上游,又不能确指其所在。须知栋鄂部之名来自栋鄂河,关键是弄清栋鄂河是哪条河。栋鄂河究竟是哪条河?清代的《大清一统志卷45吉林》中记载十分清楚:“安巴雅尔呼河在城西南上百七十四里,源出萨穆禅山,东流。其北有栋鄂河,源出纽尔们山,东南流入焉,又东入佟佳江。”安巴雅尔呼河,即大雅尔浒河,简称大雅河,大雅河距吉林城774里,源出宽甸、本溪、桓仁三县交界的大岭东麓,开始时向东流;在大雅河东流的河段之北,有栋鄂河,源出老秃子山南麓,与大雅河平行东流,然后两河又都折向东南流,栋鄂河即汇入了大雅河,大雅河又东流入了浑江。这个栋鄂河就是现在桓仁八里甸子镇境内的黛龙江,全长35华里。栋鄂部原来的主体部分,就在黛龙江上。栋鄂部后来所建的栋鄂城也没离开黛龙江,栋鄂城所在的韭菜园子距黛龙江汇入大雅河的河口仅2公里。
历史年代
栋鄂部形成于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之后,至嘉靖末年、隆庆年间和万历初年,在王兀堂为首领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何和礼为栋鄂部长时,栋鄂部归附于新崛起的努尔哈赤。栋鄂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存在了近150年。栋鄂部已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单一姓氏小部,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巧用机遇励精图治,最终从众多小部族中脱颖而出,成为著名的建州五部之一,并在五部中称富称强。栋鄂部归附努尔哈赤后,在后金政权和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地仍被称为栋鄂部,其人仍被称为栋鄂人。
势力范围
栋鄂部最初仅活动在栋鄂河两岸,在人口增多、力量增大以后才选择地点,修筑了栋鄂城。再后,至栋鄂氏第四代传人满通阿时,率其一支走出栋鄂河,迁至今六道河子的上游另辟新居,名其地为瓦尔喀什。瓦尔喀什就是今桓仁县华来镇洼子沟村。满通阿即后来栋鄂部著名首领何和礼的曾祖,其一支迁至瓦尔喀什,为栋鄂部将其势力范围扩展至六道河子流域奠定了基础,之后六道河子流域陆续有了栋鄂部的众多城寨。栋鄂部的势力又不断向大雅河中下游延伸,在大雅河中下游又增加了寨址,最后越过大雅河与宽甸县交界的大岭,把其居住的寨子建在了宽甸县的小雅河流域,将今宽甸县的东北部的半个县境辟为临时居住放牧的“住牧”之地。
城寨
栋鄂部的城寨,已知有《舆程记》中所记“ 阳路”上的“一赤董古寨”。此寨疑即栋鄂城,即桓仁县八里甸子镇的韭菜园子村。 阳路上的“半岭”,即宽甸县八河川乡小雅河村与桓仁县普乐堡镇的夹道子村的界岭滚马岭。此路途经之头道大岭,即桓仁县八里甸子镇与原铧尖子镇之间的界岭门转子岭;“二道大岭”,即桓仁县原木盂子镇与原铧尖子镇的界岭石灰窑岭。路中的凹儿哈寨,即栋鄂部的瓦尔喀什寨,即桓仁县华来镇洼子沟村。从洼子沟过岭去建州老寨新宾县赫图阿拉(老城)是“七十里”的路程。在《舆程记》一书中所记明朝通向后金都城的另一条路线“镇江路”上,起点是镇江,即今丹东市九连城,路经今宽甸县的长甸、永甸等地,当时此处皆为明朝直属的地区,然后至“里鸦儿河”、“稗东葛岭寨子”,里鸦儿河,疑是今小雅河流经之处,稗东葛岭即今宽甸县青山沟乡与桓仁县普乐堡镇坎川沟村的界岭挂牌岭,此岭在坎川岭之东2公里处,是古代的过岭道。稗东葛岭寨子在岭南,是今宽甸一侧的小雅河流经之处。越过稗东葛岭的桓仁县境,“镇江路”要翻越“牛毛岭”,牛毛岭是今桓仁县普乐堡镇牛毛沟里的瓦房村与桓仁镇大甸子村的界岭,现在仍称牛毛岭,是古代建州女真通向辽东镇江和通向朝鲜昌城以下各地的要道。此路线上,今桓仁县境的栋鄂部城寨,有大甸子村沟里的牛毛寨;有大甸子沟口附近的董古寨、马家寨;有原二户来镇附近古代过河道上的河子寨;有红塘石村附近二大家寨和洼子沟里的凹儿哈寨。凹儿哈寨,是“ 阳路”和“镇江路”两条通向新宾老城的道路会合地。这两条路从洼子沟里过岭出桓仁县境进入今新宾县境。
著名首领
栋鄂部的著名首领一是嘉靖末年至隆庆年间和万历初年的王兀堂。王兀堂在《万历武功录》、《清史稿》中都有小传。《万历武功录》中,称其官职是明廷任命的都督,还说“兀堂亦董德”;《清史稿》则说“不知其种族”;清末出版的《宽甸县志略》中称其名是“王乌塔”,与王兀堂字音相同,还说他是“迤东都督”。有的史料怀疑王兀堂究竟是否明廷敕封的都督。
王兀堂究竟是否被明廷敕封的都督,似应肯定。《武功录》称其为都督,不会没有依据,《宽甸县志略》说他是“迤东都督”就更加明朗,指出了他是什么地方的都督。称他是迤东都督,应是明朝官方对他的称呼。“迤东”应是指明朝斜行的辽东边墙之东。辽东边墙之东当然是指今桓仁县境之西南包括大、小雅河流域和六道河子流域一带。“迤东”,肯定不是指的建州女真之东。王兀堂本人就是建州女真,还能说他是建州女真之东的都督吗。更不能理解他是东部建州女真的都督。建州女真的东部是建州四卫中建州卫的属地,王兀堂根本不属于建州卫。王兀堂是明廷敕封的都督,还能从《明实录》中找到答案,《明实录》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庚戌条中记载:“建州左卫女真都督王忽疼克等一百六十二人入贡”。“王忽疼克”与“王乌塔”一样都是“王兀堂”字样的异书,都是根据女真语音译音的异书。
王兀堂属于建州左卫,是栋鄂部的首领。《万历武功录》称“王兀堂亦董德”,正是说他属于栋鄂部,“董德”与“栋鄂”字音相同。《万历武功录》中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王兀堂于董儿寨集兵数千人,准备攻掠明朝边境上的 阳等地。董儿寨即栋鄂城,王兀堂能够在栋鄂城集结那么多人马,要进攻明边,不能说明他是栋鄂部的首领吗?申忠一的《建州纪程图记》中称“左卫也老江上”,也能证明其所称的左卫,即指栋鄂部,也老江即大雅河。
王兀堂之名,只见于明朝史料,女真史料中不见王兀堂之名,对照女真史料,这一时期栋鄂部的部长是克彻巴颜。克彻巴颜与海西女真的哈达部的万汗王台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而明朝史料中所记栋鄂部王兀堂与哈达万汗王台也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从史料中分析王兀堂与克彻巴颜的处事风格,个性又均相同,因此应认为王兀堂即克彻巴颜,二者同为一人。
栋鄂部另一个著名首领即克彻巴颜之孙何和礼。何和礼26岁代其兄执掌栋鄂部为栋鄂部长。年轻英俊,识时务,万历十六年(1588年)率其兵精马壮的栋鄂部,主动归附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长女嫁给何和礼为妻。何和礼在努尔哈赤平定女真各部的战斗中屡建功勋,后金时被命为五大臣之一。栋鄂部归附努尔哈尔之后,栋鄂部之地成为后金乃至清初的重要兵赋之源。至今,栋鄂部的后裔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