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政,字克平,号北山,别号剑谷山人,1500年(明朝弘治十三年)3月生于现今阳信县商店镇大董家村的一个显宦家庭。他的父亲董琦,曾任河南布政司参议,官居四品。
简介
董邦政小时候便胸有大志,有一次与一群小朋友做游戏,竟将他父亲的官轿抬了出来,并打出了他父亲的黄盖(一种仪仗)。董琦责骂他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敢动用官家的仪仗?”小邦政昂然答道:“我怎么就不能用官家的仪仗?将来我还要做更大的官呢!”董琦由此觉得这个孩子能成大器,便经常带在身边,着力培训。
少年董邦政“天资英敏,为文不落蹊径”(《阳信董氏族谱》),在县学里考试,屡屡拔得头筹。然而,造化弄人,聪明好学、学兼文武的董邦政却没有走上一条读书做官的坦途,他在科举考场上屡屡失利,直到1549年才被推荐赴京“省试”,拔为贡生。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为应天府六合县知县,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宦游生涯。
六合剿匪
1550年4月,董邦政到达六合上任。
六合紧临南京,背靠长江,是当时的南北水路要冲。然而,当时的六合经济凋敝、治安混乱,打击匪寇成为董邦政上任后的一项主要任务。
对六合境内的匪寇,董邦政采取了抚剿并重的策略:对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小农,采取招抚政策;对那些恶贯满盈的惯匪则坚决予以打击。到任不久,董邦政带少量兵丁在瓜埠(六和地名)巡江,“江贼”乘五艘大船掩杀过来,气焰十分嚣张。随从官兵都惊惧不已,董邦政则从容镇定,与一名老家人驾一叶扁舟,奋勇而上。但见“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十余名江匪应弦而倒。老家人也“且骂且射”,表现十分勇敢。江寇见势败退。董邦政第一次剿匪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六合的匪患从此慢慢消失了。
两保上海
1553年,董邦政因为在六合的政绩突出,特别是在剿匪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提升为苏松海防道佥事,驻所就在上海。
上海自宋末建镇,元初设县。明中叶后,朝政腐败,海防松弛,边境空虚,倭患日甚。上海地处东海,更是深受倭害,民无宁日。因此,吏部调董邦政到上海的目的就是“专以苏松剿寇”。
董邦政是在1553年10月到任的。1554年正月,倭首萧显就率领数千名倭寇进犯。他们在打败黄浦江中的崇明水师后,溯江而上,直逼上海县城东门。恰在此时,刚刚筑起时间不长的上海县城城墙连倒4处,共40余丈,形势万分危急。董邦政临危不乱,亲自登城指挥军民以门板等迅速堵住缺口,昼夜据城死守。其中,城东南角缺口处的战斗尤其激烈,200多名倭寇头顶门板渡过护城河,眼看就要冲入城内。危急时刻,董邦政率兵赶到,他举起“鸟嘴火铳”打死一名倭寇,随后又部署手下用鸟嘴火铳逐一瞄准射击,迫使倭寇攻城不得,无功而返。就这样,上海军民在董邦政的指挥下,苦战18天,打退了倭寇的一次次进攻,力保城池不失,取得了第一次上海保卫战的胜利。
同年4月,倭寇4万余人围攻上海县城,第二次上海保卫战爆发。这次战斗长达40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冒着风雨率军拒敌。前后经过70余次战斗,倭寇伤亡惨重,仓皇败退。上海市民因此深受感动,特立“佥宪董公保障上海县碑”以志纪念。经过两次大的战斗以及其它百余次战斗,后倭寇中“有识其旗帜者”,就说“此董将军也”,往往不战而逸。
功高取忌遭奸臣陷害
董邦政在出任苏松海防道佥事期间所参加的有影响的战斗还有“阳家桥战斗”。据《明实录》记载,这次战斗发生在1555年8月。当时一股倭寇从浙江沿海登陆,然后屡屡突破封锁,一直向内地烧杀劫掠。董邦政与抗倭名将俞大猷在苏州附近捕捉到流窜到此地的这股海盗的踪迹,然后水路合击,歼敌大半。随后,董邦政又在阳家桥设伏,最终将这群横行千里、杀人数千的海盗全部歼灭。关于董邦政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小说家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中也有过描述。他在第六十四回写道:应天巡抚曹邦辅,亟督兵出剿,与寇相遇,佥事董邦政,怒马突阵,连斩贼首十余级。
然而,正是这一大捷,却让董邦政受到奸臣陷害。原来,此时奸相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正奉命“祭告海神,因察贼情”,他看到董邦政、俞大猷和曹邦辅(时任苏松巡抚)大破倭寇,就想把功劳据为己有,不想曹邦辅已经赶在他的前面向朝廷报捷。冒功不成的赵文华于是自行组织人马攻击倭寇在陶宅(上海附近地名)的老巢,结果死伤惨重,大败而归。赵文华因此恼羞成怒,捏造一个“避难就易”的罪名将三人告到嘉靖皇帝那里,董邦政于是被捉拿入狱,俞大猷和曹邦辅也同时受到处罚。
公论自明名振江南士林
面对严嵩、赵文华的淫威,12位上海士绅联名上书,力保董邦政。当时地位仅在严嵩之下的文渊阁大学士徐阶和另一抗倭名将任环,也向董邦政写信表示慰问并为他打抱不平。面对朝野上下的一致舆论,董邦政被以“戴罪立功”处置。尽管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但“戴罪”在身的董邦政依然“杀贼”勇气不减。从1556年3月23日至4月20日,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率兵或会同其他各部,与倭寇作战5次,歼敌228名,缴获各种器物600多件。董邦政因此也被免除罪名,官复原职。
董邦政在上海任职期间,正是苏松及上海地区倭患最为严重的时候,他在上海以及其它地方指挥或参与的战事,不仅与上海的御倭经过有关,也直接与当时整个御倭局势有关,特别是几次大规模行动的结果,更是影响了形势的发展。时任总督直隶、浙江、福建军务的胡宗宪在奏报中称:以往“松江沿海一带,如柘林、浦东等处,每为贼巢屯住。今据报,目下并无一贼,民颇安生,此实将士用命之所致。”自1556年下半年以后,上海地区的倭患逐渐缓和,并再未发生过倭寇的大规模围城、攻城事件。
对于董邦政在上海地区的御倭事迹,当时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在1558年董邦政进京为嘉靖皇帝贺寿时写过一首诗《送董北山邦政入贺》:
三年仗钺古娄东,献寿俄看紫觐宫。
龚遂暂辞渤海郡,汉廷应首颖川功。
万方玉帛看王会,千里舟车犯朔风。
白发野人难自别,漫梯高阁送飞鸿。
诗中文征明用汉代名臣龚遂、晁错比喻董邦政,极尽推崇之能事,董邦政在江南士林的声望,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说明的是,1559年5月,随着赵文华因罪入狱,董邦政终于再次得到重用,被提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北道,官至四品。但仅过了两年多时间,他又遭奸臣陷害而被降职。一直期望能够“忠君庇民”的董邦政,在报国无门之后愤然归隐于家乡阳信私人园林“长春园”,并于1581年终老故里,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