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连元
1943年牺牲的烈士
董连元(1917—1943)又名董宁。男,1917年出生于鞍山市旧堡区沙河乡樱桃园村一个富裕的家庭。6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带着他到黑龙江明水县行医,他入小学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各种残暴罪行,激发了他幼小心灵中的反帝数国热情。1933年,叔父耀难,他随父亲返回故里料理家事。不久,考入辽阳县立高中。
在学校期间,他与一些进步同学组织起“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谈论园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一次,他把同学们带到自己的家里,指着村外的樱桃园铁矿山,愤怒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掠夺核山铁矿,又用这些矿石造武器,来屠杀中国同胞的罪恶行径,并发誓与日本侵略者不共戴天。
不久,日伪当局招考日语翻译,父亲劝他应试,以接济家里生活。他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当通知他去报到时,他愤然拒绝说:“我绝不给日伪当局做事!”
1937年,董连元高中毕业后,为寻求教亡图存的道路,他瞒着父亲,与3位同学流亡到关内。临行前,他奋笔书写了“誓死不当亡国奴”7个大字留给家人,以明反日爱国之志。
到北平以后,他考入了东北大学。在校期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此,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后,平律沦陷,他同一批青年学生于8月初来到山东济南。参加了中共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以华北教国会名义与韩复渠合办的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受训。同年10月,被分配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属下的政治工作队开展抗日工作。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底,董连元先后任中共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平、尧山中心县委委员。他深入任县、光山一带平息匪患,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抗日团体。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在《冀报》、《平原》、《战旗》、《滏河》等中共的刊物上发表。
1938年初,他任巨(鹿)、任(县)、隆(平)等特委组织部长兼隆平县委书记。同年8月,特委改为中共冀南第二地委,他任宣传部长。此时,他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六八九团到平乡领导抗日工作。在复杂、曲折的斗争形势中,他坚定地执行地委和区党委的指示,协助部队对平乡县委工作加以正确指导和帮助。
1939年秋,董连元被派赴内丘、尧山两县之间的边缘地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工作。这里紧靠平汉铁路,沿路村庄均是敌占区,工作环境险恶。他深入各地,发动群众,清除汉奸,断敌耳目,使抗日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不久,上级组织决定成立尧山边区,这里即成为抗日堡垒。1940年,敌人对翼南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董连元力克艰险,多次躲过敌人搜捕。化险为夷。
1942年春,董连元赴北方局党校学习。这期间,他经历了日伪在太行山区进行的5月大扫荡。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的消息震动了他的心。他深有感触地说:左参谋长的忘我战斗、勇于牺牲精神,使我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有吃大苦,耐大劳,直至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思想准备,不能稍有任何侥幸心理。
1943年春,中共冀南二地委书记不幸牺牲,组织上遂派董连元担任二地委副书记。行前,同事们嘱咐他多加警惕,注意安全。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个人生命做过多的考虑是可耻的。我要随时准备为革命而献身。”
同年4月29日,他同随行人员赶到中共南宫县委和军分区司令部后,即刻随二地委和军分区机关到达八里庄。5月1日,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突然袭击八里庄。部队掩护机关向冀县张桃村一带转移。当行至冀县肖家庄时,与敌人遭遇,展开激战,董连元头部不幸中弹。当即昏倒在地。他苏醒过来时,对身边的通信员说:“我身上的皮包内有党的文件,你赶快把它取下来带走……”当通信员取下皮包交给别的负责人再赶回来时,董连元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时年仅26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9 16:5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