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利
华侨大学教授、博导
董毓利,男,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后,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博导。
人物经历
1986年9月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3月经学院推荐,直接转入攻读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的研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独立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纤维混凝土双向受力工作原理研究”中全部试验装置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并完成了其中大部分试验工作;基于内变量理论和不可逆热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钢纤维混凝土能反映损伤的内蕴时间本构模型,并基于双剪应力强度理论建立了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钢纤维混凝土双轴破坏准则,于1992年9月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9月赴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复合受力构件非线性分析”(59278343),设计、研制了有关混凝土在剪压、剪拉复合受力工况下混凝土强度和变形测试的试验装置,并完成了剪压工况的全部试验;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
1993年11月被中国矿业大学接收为工程力学博士后,师从谢和平教授,从事混凝土本构关系和破坏理论的研究,主攻方向为混凝土损伤力学与分形力学的研究,参加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的部分工作。在此期间,完成了混凝土单轴受压单调加载、循环加载及相应的声发射特性的试验工作,并利用声发射损伤能、模量衰减、热力学和塑性力学等方法对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实际和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同应变率(1/S)对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围压(s0=0~40MPa)对混凝土强度、变形和破坏形式的影响,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的内变量理论,建立了考虑不可逆变形影响的损伤力学本构模型;此外还根据分形几何理论,对混凝土内部损伤即微裂缝的发展及声发射过程进行了定量的分形描述。
1995年7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收为博士后,师从范维澄教授,从事热-力耦合作用下建筑结构行为的研究,主攻方向为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及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利用塑性铰线理论提出了各种混凝土板在高温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1997年7月起回青岛建筑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98年5月被原冶金部批准为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历任建工系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
2001年5月~2006年5月在山东省建设厅工作,任山东省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2006年6月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2007年1-2月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作短期科学研究。
2004年“混凝土楼板火灾行为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混凝土非线性力学基础》、《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等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2年2月调入华侨大学工作
授权专利
发明专利:
约束柱抗火试验装置, 董毓利、吕俊利、杨志年、张大山、王勇
墙、柱、框架节点结构抗火通用试验装置, 董毓利、吕俊利、杨志年、王勇、张大山
混凝土平面复杂受力试验装置, 董毓利、王勇、张大山、吕俊利、杨志年
混凝土多跨连续梁或板的抗火试验装置, 董毓利、杨志年、吕俊利、张大山、王勇
约束梁的抗火试验装置, 董毓利、杨志年、吕俊利、王勇、张大山
普通钢板水平抗震耗能装置, 董毓利、张大山、陈宏亮、李庆钢、秦德峰
火灾时建筑结构倒塌声发射监控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董毓利、朱崇绩、房圆圆
整体建筑结构抗火试验方法与装置, 董毓利、吕俊利、杨志年、张大山、王勇
铝钢组合钢板剪力墙, 董毓利、徐文杰、张大山、李庆钢、陈宏亮
柱支撑足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抗火试验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董毓利、朱崇绩张大山、王勇、杨志年、吕俊利
实用新型:
用于测量单层框架的抗火试验装置, 董毓利、张大山、王勇、杨志年、吕俊利
周支撑足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抗火试验装置, 董毓利、朱崇绩、张大山、王勇、杨志年、吕俊利
双层双跨框架结构抗火试验装置,董毓利、张大山、李晓东、吕俊利、杨志年、王勇
火灾时建筑结构倒塌振动监控装置,董毓利、张大山、房圆圆
出版图书
科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剪压剪拉复合作用下钢纤维砼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的研究(59578030),负责人, 1996.01~199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的火灾行为及设计理论(50178034) , 负责人, 2002.01~2004.12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多高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抗火设计理论的研究,(2001CB409603)子课题, 学术骨干, 2002.01~2006.12
青岛市科技局项目, 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究, 负责人, 2001.1~2003.12
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多高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究, 负责人, 2001.1~20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热—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建筑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 负责人, 2003.4~20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凝土双向板的火灾行为与设计理论(50578078),负责人,2006.1~200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构构件火灾时声发射和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50878069),负责人,2009.1~2011.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钢筋混凝土板的受拉薄膜效应及在结构抗火中应用,负责人,2011.1~201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火灾行为研究(51178143) ,负责人,2012.1~2015.12
代表性论文
Dong Y.L., Zhu C.J., Limit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two-way slabs with two edges clamped and two edges simply supported in fi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137(10): 1182–1192(SCI,EI)
Dong Y. L., Fang Y. Y.,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membrane effects by segment equilibrium.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0, 62(1), 17-23(SCI,EI)
Dong Y. L., Tensile membrane effects of concrete slabs in fire.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0, 62(7): 497-505(SCI,EI)
Dong Y. L., Prasad K., Behavior of Full-scale Frames with Slim Floor Slab Construction under Exposure in a Fire Resistance Furnace. Journal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2009, 19(3), 197-220(SCI,EI)
Dong Y. L. and Prasad K.,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Full-Scale Composite Steel Frames under Furnace Loading.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2009, 135(10), 1278-1289(SCI,EI)
Dong Y. L., Prasad K., Thermal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of a two-story, two bay composite steel frame under fire loading.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09, 32, 2543-2550(SCI,EI)
Dong Y. L., Zhu E. C.,Prasad K., Thermal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wo-storey two-bay composite steel frames under furnace loading. Fire Safety Journal, 2009, 44(4):439-450(SCI)
Dong Yu-li, Fang Yuan-yuan, and Lv Jun-li, Shear-lag effects in three-span continuous box girder,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1,Vols. 90-93:2696-2704(EI)
董毓利,用变形和分解原理求混凝土板的受拉薄膜效应,力学学报, 42(6): 1180-1187 (EI)
董毓利、李晓东,同跨受火时两层两跨组合钢框架抗火性能的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7, 28(5): 14-23(EI)
专著
董毓利,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董毓利,混凝土非线性力学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董毓利.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2-03-0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01: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