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樵,原名震起,字樵谷,复号东湖,后易名朱山樵,
山东莱阳大淘漳村人。董樵是明末清初
爱国主义诗人,
明亡后,董樵长期隐居。
人物生平
组织反清复明
顺治五年(1648年),山东境内爆发了史称“于七起义”的农民起义,董樵是这次起义的重要策划者。第一次起义失败后,董樵不满于七有条件地与清廷妥协而再次隐居。其隐居地“文登之西山”(疑为昆嵛山系),即现在荣成境内的王家山村东南的一座菩萨庙,村民们称之为东庵。与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复社”中坚宋继澄等交往唱和。董樵的反清复明行动失败后,且在王家山隐居期间,还参加并襄理过荣成石硼阎家阎禄超反清活动;失利后,董樵“雅志林泉”,“躬耕著述不求闻达”,为后人留下了多卷诗篇。闲暇时,他常游憩于山水之间,聊以自慰。在他所居住的茅舍周围,分别自题有绿堆、石濑、盘龙槐、石桌、逍遥台、石隐、菊花岭、鸣琴涧等八大名胜景点。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七领导的第二次起义爆发,此次起义较第一次规模更大,参加者达四、五万之众,董樵是否参加了第二次起义,多有争议,目前尚无直接的史料加以证明。
隐居潜心诗作
董樵一生诗作很多,“合雅掩骚,惜不多传”,留存下来的有131篇计150首。由于他在明亡后,特别是抗清起义失败后长期隐居,他的事迹甚至名字鲜为人知,尤其是诗作流传不广。荣成市档案馆收藏的有关董樵的资料及诗作主要有:《
董樵册页》、《董氏谱书》、《董氏遗稿》、《西山未定稿》、董绍德著《西山环峰堂草》、萧慎余著《秦淮楼上晨夕》、陶澄闻著《莱阳董烈妇诗》等。
董茂才樵传
文士之族,忠孝世家
初名震起,自天下大乱,雅志林泉(爱慕林泉隐士生活),慕古人牧猪采薪之风也,因而易之(就改名为董樵)。余弟垓(文士姜垓)见而言曰:昔靖难兵起,台州有东湖樵者,闻其事沉沙而死,吾尝过其地,唏嘘累日,子何不字东湖?于是别号东湖云。其先广川子之裔(据《莱阳董氏家谱》云系董仲舒第五个儿子后裔,未曾考据),宣和中有占籍于海上者,至三公而姓始著,(家族显赫)。又五传生恭,恭生麟,任平凉府司理,麟弟珍生大儒,大儒生景明,景明生永贞,邑庠生,永贞生应雷,崇祯中以明经三仕学博,即世所称词赋之宗,东臯子(臯即皋)董先生也,是为君父。东臯先生少年不得志,晚寄一毡(zhan),轗轲侘傺(坎坷道路不平意,比喻人生抑郁不得志),家贫,尝不得饱藜藿(野菜,比喻最差食物)。君日夜揽泣不自抑。然及见先生,则又喜。(父亲回来,就作欢喜的样子,从不哭泣)。或问之,君曰:“吾忧父之郁郁自苦耳,父爱我,使父知之,将不忧子哉?”先生闻之,相与抚臂大泣。母孙太孺人,从任婺源,一日病危笃,君侍粳糜药饵,和衣卧床下累月,至虮虱生裤中不自觉。卒感其妻左氏割股活姑(割下自己大腿上肉作为药饵救活婆婆,详细见《莱阳县志》民国版《孝义篇》)当是时,直指使以其事上于天子,表闾有加(所谓旌表闾里,彰显孝义的功德于民间。)语在孝媳录中。盖东臯先生生五岁而失孤,事母异孝,母死哀毁呕血,里中长者谓先生他日当有孝子。既闻君事,又莫不谓东臯先生之果有孝子也。
拒绝出仕
姜埰是董樵的姐夫,自从甲申年明亡之后,南渡隐居不出仕,临离开莱阳南行时候,与董樵在南山墅中相别,握手大哭,说:“我能够做大明的处士就心满意足了”。后来,姜埰因为妈妈年老,回到莱阳侍奉家慈,董樵已经放弃儒业,隐居在文登地区(今天的荣成王家山一带),当时大清朝廷要求搜罗隐居的缙绅文士,莱阳知县根据这个命令,要求姜埰出仕做官,姜埰不答应。董樵的哥哥董青逵考虑到家门凋零,就写信要求董樵出仕做官,写信劝董樵说“姜黄门且仕之矣”,奈何有一樵?董樵听说姜埰做了清朝的官员就怀疑姜埰的人品,后来听说姜埰坚持臣节没有做清朝鞑虏的官员,十分感动,徒步去见姜埰,大哭。
文登遭遇知县儿子迫害
去文登看朋友,与朋友渡河时候,文登知县是三韩人,他的儿子某甲骑着马看到董樵带着帽子,就令手下人迫使董樵摘下帽子,董樵因为蓄发显示是明朝的冠服,所以执意不肯,某甲亲自摘下董樵的帽子,发现他留着明朝的发式很是惊讶。左右人说,这个是狂生,不用理会他。某甲就走了,董樵大笑且骂某甲,某甲的手下人告诉,某甲大怒,说“留着明朝的发式,是留发不留头,该死”!就绑着他进了县衙。董樵被抓到县衙,他站着并不下跪。知县说,哪里来的憨人!!命令手下剃董樵的头发,之后把人扔出大堂。将要出去县衙时候,董樵摸着脑门说,五年苦心留头发,今天顿然丧失在你手里。衙役告诉知县,知县大怒,说:“你今天是自己寻死路”。关到县衙监狱,向上级做了报告。因为文登的缙绅大夫都知道董樵是一个什么样人,就多次找到知县沟通,最后知县就释放了董樵。董樵出来监狱后就隐居在东海的西山(估计是昆嵛山系)。于北海隐士赵士喆(字伯浚)先生一起结茅屋而隐居在山中。去世之后,门人私谥“文潜先生”。
家庭背景
董樵的祖父董永贞,是明朝庠生,早逝于万历六年(1578年)。董樵的父亲董应雷,宋琬《董广文应雷墓志铭》称其:“少怀奇气,有大略,虽老未尝少衰”。
明崇祯四年(1631年)冬,孔有德叛乱,翌年据登州,围莱阳,地方深受其害,董应雷“徒步走京师,欲上书请救”。事平后,他也“以明经三仕”,当上了地方小吏。
此外,董樵的许多亲属死于抗清和清兵侵袭莱阳之难。樵的长子董道久聘邑庠生吕吉之女,“婚期将届,遇难焚身殉节”;董樵的原配左氏系明朝邑痒生左懋实之女,她的族叔就是拒绝清廷的威胁收买而被幽禁,于顺治二年闰六月英勇就义的“明末文天祥”——左懋第;董樵的二姐夫姜埰一家有20余人死于清兵侵袭莱阳之难,姜埰之父姜泻里不屈于清兵而壮烈牺牲,董樵对其十分倾慕。此外,他的大姐夫、明邑庠生姜楷于顺治元年响应招远诸生杨威抗清号召,曾起兵一度占据莱阳城,不久杨威被清登莱巡抚陈锦诱杀,楷逃亡梅岭地区,不知所终。
另外,董樵的姨表兄宋琬,共同隐居的掖县前明贡生,保定巡抚焕之子赵士喆(字伯濬),世交宋继澄、宋琏父子等都是名重一时。
作品赏析
还山至云门
烟覆平林霜树红,群山中豁曲溪通。园蔬已见连荒草,篱菊还应炫晚丛。一蹇江山新句在,三秋风雨敝庐空。倦游渐识闲居好,试拂尘衣倚碧桐。
初春过宋伊水次见赠韵
五岳终难竟,蹉跎岂漫游。家居如旅梦,春雨似深秋。樽冷山云外,潮寒岛石头。与君忘世故,正好此淹留。
秋日同宋玉乡曲武英饮花石峰
海色当秋碧,潮声入午平。一尊黄叶落,万里暮云生。衰老思前事,豪华变世情。溪山独不改,仍是旧逢迎。
游禅觉寺
策杖寻幽径转深,禅关春意问啼禽。劳人山色偏多怨,留客溪声似有心。扫石争题苔断壁,倾樽直待月穿林。疏狂到处堪存迹,明日重来过北岑。
历史评价
董樵一生,波澜壮阔,出身士夫家族,父亲孝悌名士,孝闻乡里,董樵继承儒业,然而遭遇变乱,国家危亡之秋,存大义,忠孝名士不事鞑虏,组织反清义士,义无反顾,慷慨无畏,兵败隐居,故土被鞑虏占领,诗歌多愤懑抑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