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德州
乐陵市董家人。少时家贫,无钱买书,尝自村中长者家借得书籍,沉湎不觉日夜,终成一代
大儒。或因少时苦学过甚,未至中年,而首半秃,时人称之为“江北第一才子董秃子”。
董养性涉猎甚广,对四书五经均有注释。1632年(明崇祯五年)补“邑博士”,1648年考中拔贡,授宁国府通判。著有
《四书订疑》22卷,《易经订疑》15卷及《春秋订疑》14卷,为当时学者、大儒。卒葬城东三里许董家村西,现存《宁国府通判董公墓志铭》一石。
民间有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其中以“
晒书”最著。在赴京赶考途中,公尝与江南三士子同舟。三人以江南出才子自夸,有傲睨天下之势,见董公貌不惊人,以为其粗鄙无才,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恰逢风吹浪来,打湿士子书卷,江南举子与船夫忙于舱板晒书。公袒胸露腹,悠然自得,众才子大惑不解,董公称:“吾亦晒书尔”。众才子不见公书何在,公言:“吾腹中自有万卷诗书”。继与公辩谈,众士子不及,乃手书“江南才子数第一,不及山东董老师”送与董养性,董公遂得“
江北第一才子”之称。
董公为官八载,勤政廉洁,卒后葬于乐陵城东董家村。后人及村民仰其文章才气,老人去世后多葬于其墓周围,并广栽松柏,蔚然可观,人称“
董家坟”。
一日,董养性在树下晾肚睡着,忽天上落下一群红胖子(小枣), 将其砸醒,他拿起枣,掰开,满腹金丝相连,一吃,肉甘甜,有清肺、提神、养性之感。随即兴赋诗:“小枣老来红又甜,满腹金丝谱琴弦。弹就阳春白雪曲,云红天外任舒展。”将此树命名“养性树”,又名“
老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