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
杞县境内)人。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
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九人依次斩了八人时,圣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
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董宣感到奇怪,就向路边人打听。原来,老妈妈丧夫多年,只有一个儿子与老人相依为命。半年前,老他*的儿子去集市卖柴,忽地一阵人喊马嘶,集市大乱,人群哗地向路两边散去,把街上摆的货摊撞得七零八落,鸡鸭惊得嘎嘎乱飞。只见一队快马纵驰而来,卖柴的小伙躲闪不及,被为首的
高头大马撞翻在地。那马一声惊叫,前蹄腾空,几乎将乘马人掀下马去。
第二天,听说新县令升堂,新县令还在街上怒斥了胡奴,来告状的一个挨一个,险些踢坏了门槛。听着一件件案情,董宣胸口一阵阵发热,猛地一拍大案,抽出一只令签,让衙皂去抓胡奴到堂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