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二月,云南总督张鹤鸣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路过葛镜桥,睹桥思人,张鹤鸣将“太平桥”改名为“葛镜桥”,亲自题匾、作对联、赋诗文。
葛镜桥全长51.44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为三孔尖顶,三孔联拱,整个桥体稳架在稳显相迎的石墩上,使得大、中、小三个桥孔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依据地势、水势的建桥艺术非常巧妙,桥与自然构成的线条和形状,构架出奇妙与虚实、现实与想象的高度统一。从远处看,石桥就像一幅巨大的变形太极图,把中国石桥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水乳交融中得到呈现。
葛镜桥为石灰岩料相错砌成,看似极不规则,可却蕴含着古人造桥的智慧与力量。就是这座被古人形象称之为豆腐桥的石桥,看似危若累卵,却异常坚固。近四百年来,无论人祸天灾,现今仍屹立于江水滔滔的麻哈江上。关于她的神奇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据传:道教大师
张三丰于明初在福泉山修道8年成仙后,常回福泉山显灵,被葛镜为民造桥的执着所感动,不仅托梦帮助葛镜找到最佳造桥的桥址,而且托梦给福泉城的官员百姓,令每家磨制一箱豆腐备置于自家门前,然后用法力,将一箱箱豆腐运至江边,点豆腐变成石头砌成此桥,葛镜桥便有了俗名豆腐桥。
起初葛镜两次建桥失败。第一次造桥在麻哈江上游,桥未成已塌,人称“上倒桥”。第二次在麻哈江下游造桥,桥虽已成,仍被山洪冲垮,人称下倒桥。但是葛镜并没有放弃造桥,作歌自誓“桥不成兮镜不死”,于是变卖家产,重新招募能工巧匠,选堪桥址,第三次造桥,这一次造桥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垒基于渊,砌墩于焦,横空以索道运料,立木与悬梁架拱”,历经30年终于将桥建成,然而因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于桥成后次年含笑而逝,享年70岁。
抗日战争时期,
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内迁至福泉,桥梁专家
茅以升经常带领学生来到这里上课,并亲自与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得出“抗压均无问题,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的结论,评价为“中国古代名桥之一”,且赞叹“北有
赵州桥,南有葛镜桥”,并收录于
《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