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的山峰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系武夷山支脉,另有名峰紫云峰、香炉峰,葛仙山东连上饶、西邻弋阳,与320国道和浙赣铁路相接,面积为30.06平方千米。
形成演变
在晋宁—加里东期,距今约1000百万年~400百万年,葛仙山曾是一片浅海,沉积了泥沙物质,并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加里东晚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该区隆起成山,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至晚石炭世,320百万年开始,地壳缓慢下沉,逐渐由河流过渡到浅海环境,形成了泥沙和碳酸盐(石灰质)沉积,局部为沼泽含煤沉积。在距今230百万年左右,发生了印支运动,该区再次隆起成山,海水从此退出本区。
印支运动结束后,距今约195百万年~1.5百万年,进入了燕山—喜山运动发展阶段,主要为山间盆地或河流相的沙、泥、砾石沉积,地壳运动空前活跃,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北西向以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地壳深部的岩浆活动频繁,炽热的岩浆沿着断裂构造侵入于地下深处并冷却结晶形成花岗岩,构成葛仙山的主体岩石,据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葛仙山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距今168百万年,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
距今约65百万年~1.5百万年,进入喜山期,葛仙山地区缓慢上升,以风化剥蚀为主,形成了现代的构造格局和地貌景观。
位置境域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系武夷山支脉,另有名峰紫云峰、香炉峰,东连上饶、西邻弋阳,与320国道和浙赣铁路相接,面积为30.06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貌
葛仙山属燕山期花岗岩型地貌,集中奇峰、异石、古树、云海、清泉等地貌,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
气候
葛仙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7℃,无霜期约250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水文
在葛仙山下有一泉水沿花岗岩裂隙,涌出流量达60吨/天,含有钾、钠、钙、镁、锶等多种有益元素,偏硅酸含量为25~32毫克/升,基本达到天然饮用矿泉水标准。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葛仙山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珍稀优良树种达10余种,主要为香樟柳杉乌桕木荷等;并有少量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如猫头鹰、猕猴、穿山甲,省级保护动物黑熊等。
旅游资源
葛仙山建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铅山葛仙山景区,山中古寺有大葛仙殿、娘娘殿、慈济寺等,有上马石、炼丹台、飞升台、龙眼井、千年古松等景观。
香炉山,也称香炉峰,山峰海拔1041米。传说葛仙得道后,曾隐居香炉山修道炼丹。
试剑石位于葛仙祠东侧,形如石笋,耸立于山脊之上,往东正视,其石高3.3米,宽3.8米,中间有一裂缝,宽仅13厘米,一分两半,从南侧视,石高3.3米,宽1.3米,中间裂缝仅11厘米。该石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两条裂缝实为两组近于垂直的节理,倾向分别为210°和110°,倾角近于直立。传说葛玄生前修道时,其处有九条孽龙扰害百姓,仙翁炼成一把坚固锋利宝剑,以剑试石将石劈为二半,吓得恶龙低头受伏。
葛仙殿前山崖边,有一巨大石像,面对香炉峰,背靠葛仙殿,端坐其间,远观如一道人结发成髻,长髯飘逸,圆领宽袖,人称道仙石或葛仙石。象在祈求,又似在诵经。石像为二块花岗岩相互叠置而成,由于花岗岩石的球状风化作用和大自然的精雕细刻,使石像维妙维肖。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葛仙山原称云岗山,《神仙传》中载:“汉建安四年,太极真人及太上玄一三真人以《灵宝经》授太极左仙翁葛玄。”其后,葛玄辗转至江西杨村云岗山结庐修持。乡人感其灵验,遂改云岗山为葛仙山。葛仙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古石印《葛仙山志》(残本)。葛仙山镇以山名而名。
道佛双修
葛玄曾辗转至江西杨村葛仙山结庐修持。葛玄羽化后,其侄孙葛洪成为灵宝宗的重要传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亦是中国道教一大奇书。葛洪从孙葛巢甫又进一步将古《灵宝经》发扬光大,著新《灵宝经》,并正式开山立宗,创灵宝派,葛仙山自此成为灵宝派圣地。唐代懿宗皇帝,北宋英宗、徽宗,南宋理宗皇帝皆赐封葛玄、敕建仙山。明代,时为天下八大丛林之一的峰顶慈济禅寺来此葛仙山立分寺。
文物古迹
接官亭也称葛仙山牌楼,为1995年在接官亭原址上新建,牌楼正中央“葛仙山”三个大字为陈立夫所题,背面为“接官亭”三字。该建筑融现建筑风格和古代造型艺术于一体,古朴典雅,巍巍壮观。
葛仙祠俗称大葛仙殿俗称,依山筑殿,坐东北朝西南,有大葛仙殿(主殿)、老君殿、观音殿、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阁等建筑。主殿大葛仙殿的殿门与大香炉、香炉峰构成三点一线,建筑构思考究。清同治版《铅山县志》记载,葛仙祠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始称宗华观。宋治平二年(1065年)被赐名玉虚观。宋元佑七年(1092年),改名为大葛仙殿。后经又多次修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毁于火,后修复。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
慈济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593年),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济公殿、地藏王殿等建筑,由百级石阶(百步岭)将寺院与道观相衔接。“慈济寺”三个大字悬挂在寺院门厅中央,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所题。寺前有龙眼井和龙舌池,四周古树参天。
葛仙山建有亭阁3座,包括步云亭、观道亭、飞升亭(台)。按八卦造型依山而建,构思巧妙,坐落有致,反映了丰富的道教内涵。站在亭中,可分别观察云海、道仙石、日出、晚霞、葛仙山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仙山道教音乐入选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葛仙山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开始于宋代,是葛仙山玉虚观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葛仙山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演奏均由道士担任。声乐的形态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吟诵、念唱、咏唱等。使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磬、木鱼、铃、铛等打击乐,笛、箫、唢呐等吹管乐,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等弹拨乐。葛仙山道教音乐经韵曲调,兼具江南丝竹、赣东北赣剧委婉、俊美、清澈、秀丽的韵味。
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6~10月为葛仙山传统庙会,长达4个月。在此期间,来自铅山、上饶、广丰、弋阳、贵溪、鹰潭、崇安、建阳、邵武、光泽、衢州、江山等地的香客到此祀游。
艺文
唐代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宋代王安石、熊元复、金熙;明代姚昶、龚敞、柯仲炯等都登山游览祭祀,皆作诗文题咏,且多有佳句。李商隐盛赞葛仙山“日卧云霞窝,嵩华并五岳”;姚昶赞之:“儿孙罗列独巍然,磅礴应居太古前。”明代御史桂荣:“葛仙之山斗柄极,撑去东南天半壁”。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夏言曾有诗作《沁园春登葛仙山飞升台》,江州司马白居易在登临葛仙山后,留下了《葛仙山杂咏》。
神话传说
传说,葛玄精诚修道,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有许多道术常显于人。一天,葛玄和客人一起宴饮,当客人询问变幻的法术,葛玄说:“你们难道不想现在就能看到吗?”他边说边吃,把嘴里的饭漱了漱,吐了出来,只见上百只大蜂从他口里飞了出来,说也奇怪,这些蜂全都落在客人身上,但不螫人,过了片刻,葛玄张开嘴,那些大蜂又全都飞进他的嘴里,他慢慢地嚼了一下,就还原成原来的饭粒。严冬季节,他施变术能为客人备上一盘盘新鲜的瓜果;骄阳似火的夏天,他又为客人取来冰雪。
葛玄还能祈雨,有一年大旱,他与吴主孙权一同坐在城楼上,看见百姓们成群结队焚香祈祷,在向老天求雨。孙权说:“百姓们期盼下雨,你能让他们得到雨吗?”葛玄说:“这不难,雨是很容易得到的。”这时,他画了一张符,贴在祭土地神的庙里。顷刻间,浓云密布,天色阴暗,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道路上的雨水便流成尺余深的小河,孙权又问说:“能使水中有鱼吗?”葛玄又画了一道符扔到水里,忽然,便有了成百条鱼游来游去,葛玄并叫人捉来烹煮。像这样变化的故事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葛玄隐居修道,教导弟子诵念《清静经》的事迹。
有人问葛玄从那里学来的道术?葛玄自信地说:“一是学道要有明师指点,我拜师左元放真人。二是我修道期间,朝夕诵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才有今天的道果啊。”接着他又说:“我得真道,曾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我昔日所得到真经,曾是东华帝君传授的,据说东华帝君曾是金阙帝君传授的,金阙帝君曾是西王母传授的。此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葛玄又慎重地说:“我今于世,才用文字把《清静经》记述下来,上士得到此经,顿悟修真,通天达地,必得道果,升为天官;中士修行,得到此经,明理尽性,朝夕诵持,南宫列仙;下士修行,得到此经,广积阴功,济世救贫,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葛仙山为道教名山,有“中华灵宝第一山”的称号,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赣东北宗教名山。
生态保护
上饶市铅山生态环境局先后对周边的石灰塘(废弃的石灰窑矿)和葛仙源进行整村搬迁,配合乡镇参与景区、镇区、林区、矿区“四区同治”。其所在的葛仙山镇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挖山沙、河沙,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生态修复,对9家煤矿企业进行关停,其中5家关停企业完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22:47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