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夫兰博卢于中世纪前即已建成,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山区。距黑海65公里,现归属于宋古尔达克省。历史上是商队驿站和贸易中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萨夫兰博卢
批准时间: 1994
批准标准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 (IV), (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发展历史
公元前1世纪时,伟大的米特拉达悌国王治理着帕夫拉高尼亚。不久,即公元前63年,罗马人吞并了这一地区,并在今天萨夫兰博卢市区遗址附近建起了一座神庙。
11世纪土耳其人占领后,萨夫兰博卢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经过拜占庭的短暂统治后,土耳其人重新占领该城。城市自此得以扩大。因黑海岸边的锡诺普港日益重要,萨夫兰博卢也随之成为联系欧洲与黑海以东地区商队路途的中转站。城内建起了清真寺、浴室和加兹.舍曼经学院。
奥斯曼帝国初兴时期,从1451至1566这一期间,萨夫兰博卢在1461年进入其版图。17世纪城市发展到达鼎盛。旅行者出资赞助建成的中心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商品门类日见齐全。城中建起了辛西(Cinci)旅馆和两座清真寺。
随着铁路和新型商业机构的出现,萨夫兰博卢结束了长期繁荣的时代。
城市结构
萨夫兰博卢的城市布局使人想起了土耳其工业时代前的情形,因地就势铺砌的街道蜿蜒曲折,使视野更加宽阔,概括地讲,城市总体布局反映出城市随经济不断发展而完善的过程。
市内截然不同的三个区域显示了土耳其传统中的不同方面。鳞次栉比的店铺和手艺作坊组成了集市区、集生活工作功能于一身的古老的非穆斯林住宅区以及带葡萄园的度夏住宅。最古旧的房屋是木料与粘土、砖瓦、石料的混合搭建结构,一楼界面不设窗户,而在二楼开一扇宽大突出的窗户以提供宽广视野。站在窗前,几座清真寺跃入眼帘。
“由于在商队贸易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萨夫兰博卢的城市建筑“为公共和私人建筑树立了一个典范”,并且影响到“奥斯曼帝国的大片地区”。“萨夫兰博卢的原有城市布局和建筑”,是欧洲和东方之间商队贸易往来的反映,保留得“相当完善”。由于遗址离今天的炼钢厂距离过近,加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传统城市风貌”受到了威胁,遗址更易遭到破坏。
评价
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铁路的出现,萨夫兰博卢一直是东西贸易线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它的老清真寺和老浴室建于1322年。在17世纪它的建筑影响了奥斯曼帝国大片地区的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