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拼音xiāo xiāo,汉语词语,指马鸣声;风声;草木摇落声等。
基本解释
2.风声。
《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
3.冷落凄清的样子。
4.(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例: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引证解释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唐〕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宋〕
王安石《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连琐》:“杨子畏,居于泗水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陶潜《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
〔唐〕皎然《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霭霭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陶潜《祭程氏妹文》:“黯黯
高云,萧萧冬月。”
〔唐〕韩愈《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詹同《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
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游报本寺》诗:“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高濂《玉簪记·命试》:“白发萧萧今已老,归闲堪守
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亚哥斯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高启《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江云,萧萧旧巾屦。”
6.萧洒。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因话录·商上》:“(李约)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