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里每个人物的名字都极其值得玩味,以至于细细研究起来,都有些跳脱于剧情的别样感受,而也许,这又是除了剧情本身,作者想给他们的印记和寄语。
萧景宣,这名字里有
梁帝对他浓浓的宠溺,却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他命运的判词。皇长子以“禹”字命名,天然昭示着不可替代的圣德巍巍,继唐尧,承虞舜,夏禹传之万世,给予殷殷期望的不止作者,甚至是朝野上下,以至于这一从来未出场的人物,竟是搅动这一波澜的阵眼,长达十三年,暗涌不息。而誉王名之以“桓”,遥想齐桓争霸于春秋,子桓夺嫡于汉末,故而誉王一生,亦不过“争”,“夺”二字。唯有萧景宣,且看,齐宣无谋,却不失诸侯之福,拥稷下之智士令天下俯仰,驱北燕之甲兵而铸来日之祸端,但无论如何,作者写他的笔法都透着不忍。也许看看萧景宣的性格,撇开他是太子,不得不置身于朝堂争斗,我都想用“天真无邪”来形容他,最起码觉得他比刘禅有作为多了,而且,与誉王比,萧景宣的招数倒是还存了些许仁心与道义。因为这太子之位来去之时,满满都是爱。祁王在时,萧景宣应该从未动过东宫之念,本当是一个华冠轻裘,雍容富贵,仁柔至善的少年,突逢祁王变故,才得立东宫。
我们细细看,应该能猜到三个原因:一者萧景宣应该是个听话,贴心的孩子,梁帝应该是真心宠溺他,(太子幽闭时,望着梁帝远去的背影,叫的那几声父皇,梁帝在太子宫门前踌躇不肯破门而入的纠结,此处演的丝丝入扣),因为以梁帝的性格,断不会因为越妃之宠便左右东宫,所以梁帝是真爱这个儿子;二者萧景宣礼贤下士,最起码有个明君的样子,这点最像齐宣王,萧景宣没有可以用在阴谋上的聪明,只有可以用在延揽人才上的仁柔,比如宫廷辩论那一节,太子几乎是很快就召集天下名儒的阵容,而谢玉或许也正是看中了他这点,才全力辅佐;三者萧景宣内心是光明的,这点他装都装不出来,通关全剧,太子只做过一件让观众不能忍的事,就是“情丝绕的骗局”,说实话,这件事都谈不上大奸大恶,多么危害国计民生,最恰当的形容词就是“下流”而已,说白了,是个小格局的坏事,跟誉王炸毁私炮房那种动辄几十条人命的罪孽根本没法比。
而纵观全局,同样三个特点:一者,萧景宣一直是在被动接招的,很难想象他能主动思考出什么阴诡的招数,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那傻白傻白的眼神,和一副“这该如何是好”的表情,这一点也在全剧开头有一个明示,在得闻誉王加封七珠亲王时,他气急败坏说:“本宫已经是一步不能后退”,仔细读这句话,会发现太子在过去的六年里其实一直是没有攻击性的,只是在步步紧逼下,不得已,当然怕也是拼尽全力,才接连出了一些所谓的“昏招”,因为他本来不是阴险诡谲之人。二者,情趣高雅,富贵豪泰,与太子相关的两个小事件,第一是陪梁帝鉴赏江湖墨宝,当时伴驾的只有誉王和太子,誉王几乎一言未发,而太子和梁帝却对那副字看得津津有味,可见萧景宣在册立东宫之前的心思,应该和徽宗皇帝一样,都放在了字画,园林和文墨上了;第二是在霓凰比武之时,太子和誉王在高台上第一次见梅长苏的时候,太子送的玉牌,相当于是皇家森林公园的钥匙,又说道要向誉王买书送给梅长苏,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请大家跳出来看,这简直就是对你说着“刷我滴卡”的男神(当然,我有些高冷的闺蜜说:“他也就剩下财货之物了”,此处便是智者见智了)。第三,贪图享乐,恨不得活在当下。太子倒台时,是在东宫内纵酒观舞,而誉王图穷时则是黯然独酌,前者坦荡,后者做作,又或者说,前者白目,后者阴郁。然而,这就是太子,萧景宣。如果说誉王是雨天前,被乌云压低的天幕,太子就是烈日下蝉鸣啾啾的午后。他只是太过热情奔放,活泼开朗,忘了自己该是个去全力争皇位的太子,也难怪,谁让他已经是太子了。
关于萧景宣的结局,就像他的开始,一样没有交代,而这样的没头没尾,却纵容了我们按图索骥的推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我们推出了他成为太子前的模样,总会担心,经过了这六七年的高处不胜寒,处处遭人算计,步步被人紧逼的日子,刹那间失去盛宠,失去尊位,让本来就天真无邪,幻想着就这样愉快的走向皇位,风花雪月,天荒地老的萧景宣,是否还能是当年的模样?权且相信他的心宽吧,愿北抵燕京,东临渤海的献州,天高云阔,水静山苍,愿梁帝最后想起他时,他还是那个玉带金鞍,裘衣锦冠的富贵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