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声 男,1928年10月出生,湖南省人。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现从事民族器乐
三弦专业。1952?1953年中南部队艺术剧院队员,1954?1965年总政
文工团歌剧团团员,1964?现丰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教授,发展了三弦的演奏技法,使之成为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总结出科学的演奏理论与教学理论。他对传统三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大胆的改革,设计了多种型号的改革三弦,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并与乐器制作师宋广宁先生一起将设计方案做成实物推向市场,如今已被广大的演奏工作者普遍使用,此举为我国三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使我国三弦制作和演奏从此走上标准化专业化道路。他还为三弦艺术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三弦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中;创作、改编了一批三弦独奏曲,创建了系统的教材,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及专业教学人才,两项三弦乐器改革成果,获
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肖剑声编写并出版了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教材《三弦乐曲选集》、中国音乐学院社会音乐考级教材《三弦曲集》
2005年承担了《民族乐器代用蟒皮的研究与实验》的科研项目,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实验已经取得相关成果,此举为
保护野生动物和改善三弦发音的稳定性以及蟒皮制品的
出口限制问题有积极意义。
肖剑声先生为湖南洞口県人。三弦
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系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理事、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是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49年8月自愿参军,任
第四野战军我国许多艺术院校原来并不设立三弦专业,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历史资料和系统的教材。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空白,肖剑声先生白手起家,将他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三弦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中。三弦历史悠久,但大部分资料散落民间,成书不多。他就利用寒暑假去各地收集传统曲目和技法,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为了既能保留三弦的优秀传统又使之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他大胆移植、改编和创作了一大批三弦曲,其中《梅花调》、《椰林鼓声》、《
刘胡兰》等相当一部分作品已成为三弦史上的杰出作品,并逐步把三弦推向独奏乐器的新地位。
为提高
三弦的艺术魅力,肖剑声先生对三弦乐器做了系统改革,设计了60型大三弦、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儿童三弦等,设计方案由乐器制作师宋广宁先生制作完成并投入市场,已被国内外三弦演奏者广为使用。1984年,30余位学者参加的“80 型大三弦”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肖剑声同志对大三弦的改革、设计已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对老式大三弦作了成功的突破性改革,从音响效果到演奏技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三弦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其成果属我国首创,应继续生产、扩大。”1991年,文化部与北京市第一轻工业总公司联合主持了“86型高音三弦” 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充分肯定了他的设计:“‘86型高音三弦’在保留传统小三弦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和民族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设计合理,制作精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该项目的研制是成功的。”
肖剑声先生视学生如己出。为培养学生练早功的习惯,他经常天不亮就蹬着自行车到学校带着学生们练琴。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如赵承伟等现已成为我国
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
离休后的肖剑声仍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因三弦对蟒皮的质量要求高,蟒又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使得蟒皮价格猛涨,三弦价格昂贵,严重影响三弦的普及和发展。为此,2005年,肖剑声和中国音乐学院赵承伟教授承担了《民族乐器代用蟒皮的研究与实验》的科研项目。肖剑声当时年老体弱,但仍带病主持人造皮的试制工作。经过成百上千次地试验,终于试制出一批人造皮乐器,包括60型和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雷琴、高胡、中胡等,并开发了人造皮低音三弦,此举开三弦代用蟒皮之先河,为此后代用蟒皮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项目既保护了生态资源,又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三弦类乐器,已达到了天然的音质水平”。 2006年三弦演奏家姜水林用“80型人造皮大三弦”在
维也纳金色大厅及瑞士、德国等地演出,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
为了普及三弦,1998年肖剑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发起开办了“
免费业余三弦小学班”几年后,业余三弦班在“
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他还出版了《肖剑声三弦曲集》、《大三弦乐器的改革》等,和
赵承伟等共同出版了《三弦基础教学光盘》、《三弦乐曲选集》。
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三弦传统乐曲,并创作、改编有一批三弦独奏曲。主要作品有:三弦协奏曲《
刘胡兰》(与张肖虎等合作)、《红梅》(与黄晓飞合作)。三弦独奏曲《梅花调》、《椰林鼓声》、《运粮小唱》等。出版了《萧剑声三弦曲集》、《三弦乐曲选集》(与赵承伟合编)、《
三弦基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