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集,1962年11月出生,浙江省
苍南县人。1980年毕业于
浙江乐清师范美术专业,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九三学社社员,苍南县政协常委,现任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
副研究馆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美术创作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摄影研究会理事,
温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台湾中华摄影学会会员。
个人简介
1983年从事摄影创作以来,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摄影作品一千多幅,佳作曾入选英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摄影沙龙和比赛,获得英国“白兰地”摄影比赛佳作奖和国际学生摄影沙龙铜章奖。作品入选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摄影作品展”、“上海第三届国际影展”等国家级影展,获得省级以上摄影奖50多次,三幅作品被中国文联国际艺术博览会评定为“一级作品”。
在理论研究方面,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并获奖。1986年、1991年2次获温州市政府文艺奖“银鹿奖”,1989年、1992年和1996年获第一、二、三届
苍南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被授予“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浙江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被评为苍南县“十大优秀青年”之一。1995年被评为温州市“十佳青年文艺家”之一。1997年被评为“温州市优秀青年专业人才”。1998年被
苍南县人民政府授予“十年文艺成果”金鹤奖。
1991年分别在苍南县、
杭州大学、武汉大学,1999年在台湾省台北市举办过“萧云集摄影艺术展览”并出版《萧云集摄影作品选》。个人传略已收入《
世界名人录》、《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中国文艺家传集》等辞典。
人物评价
浙江省艺术摄影研究会理事
浙江苍南县人。
副研究馆员职称。系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另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美术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摄影研究会理事,
温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块石头投入池塘中,涟漪讯速向四周扩散,片刻就会消失。问题是,这块石头投下去,涟漪泛着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很长时间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反常规的现象?什么原因?谁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是萧云集丢下了那块石头。
在苍南,萧云集是摄影的代名词,他身上不断有新闻出现。这次被列为“改革风云人物”候选人,就招来不少争议。有人不理解:“一个拍照的怎么会和改革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这次采访萧云集之前,曾有同事对我说:“萧云集,这个人不好相处、不好沟通,稿件难写。”
为了解读这个叫萧云集的摄影家为什么身上有块带有魔力的石头,这块石头是怎么酿成的,他和改革风云人物有什么联系,为了能准确理喻这个像真正艺术家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做人做事的摄影家,近日我来到县文化馆萧云集的办公室。
萧云集脸上仍是一贯的严肃,但只要谈起他觉得有意思的话题,他的脸上便会轻易地绽放笑容,笑容里有亲切、睿智和犀利。
无论如何,坐在我面前的萧云集还是弥漫着温和敦厚的气息,质朴是这位摄影家外形上的长期风格。
工作需要,放下画笔背起了相机
萧云集1962年出生在远离城市的当时还非常偏僻的
平阳县灵溪区渎浦乡(今属苍南县城),不到一岁就随“支援山区”的父母去了更偏僻的泰顺农村,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吃苦的心志和坚强的毅力。他是中国末代知青,有一份浓浓的农民情结,少年时代的萧云集勤奋好学。他于1980年毕业于浙江乐清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在泰顺县电影公司担任美工。那时他就开始接触摄影,但他志愿是要成为一名画家,他要用画笔和油彩去涂抹世界。
1983年,因为工作调动和领导的决定,他放下了画笔,背起了照相机,这一背就是近30年。
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萧云集则把它作为职业的艺术,无怨无悔,他把相机当成画笔,用大脑和心灵来作画。他坚信“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说。”他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着,并很快在光与影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温州是个“出新闻”的地方,尤其是
苍南县也是个很有争议的、发生了许多不可想象的人和事的一方“热土”。身处其中,萧云集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也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何把握、表现温州或苍南的本质,这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许多摄影者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大多对拍摄周围的东西不感兴趣。萧云集却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和认识生活。为了拍好照片,他曾两次到温州媒体兼职,每天步行去上班,不断地在步行中体验、认识、抓拍,还经常会像一个傻子一样支着
三脚架在
五马街不息的人流中守候。在家里,人们常常会因为家庭的舒适和安逸而失去思想、行动的愿望,而住在温州,萧云集每天考虑的除了摄影,还是摄影,作为摄影记者拍温州人,再也没有比这更名正言顺的了。
萧云集把自己比作初进大观园的
刘姥姥,随时保持一种新鲜劲,尽力去寻找对温州对苍南的感觉。萧云集对我说,这种感觉有时真好,有时又实在难以找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刻意追求画面完美的照片不再吸引我,当年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随意性的记录,现在有许多东西却耐人寻味。因而,我力图在摄影中寻找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许多特定的,往往会被忽视的却又能永恒的东西。
萧云集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近30年来,萧云集用心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他的作品曾先后入选英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摄影沙龙和比赛,获得英国“白兰地”摄影比赛佳作奖和国际学生摄影沙龙铜奖,也曾入选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摄影作品展”、“上海第三届国际影展”等国家级影展,获得省级以上摄影奖50多次。出版了《萧云集摄影作品选》和《时代映像——萧云集卷》、《
乡土温州》(合作)。
近日,萧云集又有一部以平民视角,反映改革开放30年影像记录的图文书《
温州活路》,将由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照片背后,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像一个跋山涉水的远行者,出生于“乡下”的萧云集曾多少次被鄙夷、被嘲笑,生活把许多纯粹变成混杂,世俗的种种困扰他的脚步,心存实在的萧云集没有屈服、放弃、止步,而是用一腔的执著投入属于他的工作、追求以及许多他认为该做的事。
1994年,萧云集赴贵州参加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得到了解海龙亲赠的《希望工程纪实》画册,从而激起了他对失学儿童命运关注的强烈责任感,他决心为本土的“希望工程”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艰苦的拍摄旅程开始了,他带着助手、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起早摸黑。为了确保质量,他勒紧裤带狠心多买几卷胶卷,把自己推到了尴尬的境地。他曾因花一块半的饭钱解决中餐而遭老板的耻笑,却将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给了那些让他心酸的孩子解燃眉之急。在苍南这块贫富悬殊的土地上拍摄,萧云集感悟颇深,他用镜头、用笔、更用心详实地记录了贫困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当他的《苍南县希望工程纪实》影展在县城灵溪展出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他作品中的孩子和部分学校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帮助。更令人感动的是,仅仅因他的照片改变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命运。
那个孩子是莒溪镇的陈炎,四岁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却不料患了肾炎,靠着爷爷2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内蒙古的一位女作家结对了这个孩子,而当这位作家千里迢迢来看望孩子时,小陈炎已病得奄奄一息……萧云集又开始为之奔波了,终于,各地媒体相继作了报道,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及社会各界向小陈炎伸出了温暖之手,小陈炎得救了。萧云集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他把这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撰写的文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及他拍摄的“希望工程”组照在《
中国摄影报》上整版发表时引起了轰动,该报配发的评论文章对萧云集作品与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06年,一场“凶猛”的流感使萧云集咳嗽不止,以致大口吐血,
急性肺炎住院“治愈”出院,却不料复查时发现肺部的小“结节”增多,以致于疑似“
肺癌晚期”症状,于是他住进了
杭州邵逸夫医院全面检查。他每天看着窗外固定的风景,他以为这也许是他人生最后的风景。他没有惊动别人,并以外表的快乐掩饰内心的悲凉。半个月后当医生宣布排除癌症时,却意外地发现了
脑垂体肿瘤。因为不能马上做手术,萧云集以自己太忙而“自行出院”,回到苍南的第二天就开始长达三个月的静脉注射治疗。
而恰在这个时候,台风“
桑美”袭击苍南。没有行政命令、没有领导要求,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萧云集一次次从病榻上起来赶往灾区。医院上班时间是8点,而萧云集则要求护士提前上班打点滴,值班护士以为发生什么事,当她得知萧云集是去抗台时,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解,“你这种身体还能抗台。”最终护士感动了,按萧云集的要求提前输液。就这样,萧云集早上提前打点滴,白天一直战斗在抗台第一线,晚上十一点半又躺到病床上打点滴。别人眼里牛一样壮的萧云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躺下打针的时候才感到是“舒心”的休息。台风过后又因县长点名重走一遍灾区,去拍摄人民群众重建家园的境头。《
浙江画报》破天荒地用了七个页码,以《苍南人民抗击‘桑美’》为题进行深度报道。
2007年6月,在杭州进行
脑垂体肿瘤手术的前前后后,萧云集的妻子和儿子陪伴着他又一次安然跨过了一道“坎”,他重新投入到热爱着的工作和生活中。
事后,有朋友为萧云集在这次抗台中的积极表现,却连一个“抗台先进”也捞不上,鸣不平时。萧云集却说,“记录这次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是我们摄影人的责任,值得了。”
无数第一,无数汗水和心血换来
从拍人像、拍风光、又拍新闻;从画意摄影到
纪实摄影,萧云集从来就放任自己无拘无束地在摄影众多的门类中探索。
那些用了他近30年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曾被他自称为“大杂烩”的瞬间凝固,在今天终于有了某些特殊的价值——一种由历史赋予的不可再生的唯一!这种唯一又一次为萧云集的摄影人生作详实的诠释。
萧云集说他喜欢“唯一”、“第一”这些词语,“唯一”、“第一”意味着别人没有做过,或自己第一个先做。
1985年,萧云集因对苍南摄影宣传报道有突出贡献,被评为“
苍南县十大新闻人物”开始,“第一”就一直伴随着他。苍南县第一个在苍南、杭州、武汉三地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建国以来萧云集是温州市第一个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随同前往的苍南县文化经贸交流代表团也成了建国以来苍南、台湾两地交流的第一次重大行动,萧云集在台湾也出版了他第一本个人作品集;苍南县第一个四届被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届、二届、三届、五届);苍南第一个加入
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县当年唯一的在职
正高职称(研究馆员)。
萧云集不光在摄影方面经历、创造了无数第一,其它方面也有许多第一。作为民主人士,萧云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个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历史变迁。他是1991年以来,第一个连续5届进入县政协常委,同时是苍南文艺界人士中第一个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在摄影界,萧云集以敢说真话闻名。最可圈点的是1994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的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上,萧云集关于
纪实摄影讨论所作的一番即席发言,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他“挑战”了中国当代摄影界的泰斗
陈复礼先生——“陈大师的风光和纪实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品,但是也有几幅作品画面一般。如果不注明是大师的作品,参加影展也许还会选不上。但是从来就没有听到有谁批评过他的作品。出于尊敬和礼貌是好的,但是听到一片不切实际的赞扬声,我感到不安。”一番言语振耳发聩更似一股清风吹向了摄影界。
这次发言,也被摄影界誉为“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对大师的作品提出批评的青年摄影家。”当时的《中国摄影报》还以此刊发了一篇题为“小将挑战大师”的新闻。
作为摄影人,萧云集是成功的。但如果以世俗眼光去衡量萧云集,那我说他是“不合格”的,因为他太不会“团结”他人了,太不会“拉帮结派”了!另外,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萧云集却不识时务,拒绝单位及朋友圈子里的所有人情世故的往来;我还听他说当官的不会是他巴结的对象,但街头拉板车的会是他很好的朋友……
所有这些,结合别人对萧云集的评价:“这人不好相处,”我发现,萧云集这人似乎不好相处,又似乎很好相处;别人不理解他和改革风云人物有多大联系,但我却发现,他的那些被自称为“大杂烩”的照片见证温州、苍南社会历史的同时,连缀起来就是一部温州、苍南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