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慧寺属于
四季青乡(现改为镇),周围曾经香火颇盛,其北有金山寺(
北坞村有遗址),其东有(正福寺,有名无实),其南有定慧寺(清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赐名。该寺在明、清两代属京西名刹。现保留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并保存有明正德、万历,清康熙、乾隆等五块敕谕碑记),其西有西禅寺(四季青小屯村东)。一直往西,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大处了。
北京的寺庙最多的时候据说有1300多座,现在大部分实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名称依然在地名上沿用。这就是我似乎一直走不出寺庙阴影的原因之一。《诗》云:“寺人作诗”。命中注定,我要到营慧寺定居,守着哪怕是一寸土——我全部的财富,用这寸土,营造一座语言的寺庙。这又是一座有名无实的庙宇。我问过当地的老人,也查过一些资料;除了地名,还是地名。
不知道是先有寺还是先有村,现在的营慧寺是典型的城中村,街巷逼仄,人员复杂。据说,原住民只有500人,而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则有2500人,租住的几乎全是这几年雨后春笋般爆发出来的违章建筑。为这些人服务的各种商店、设施倒是一应俱全,还有很多职业的业余的游动摊贩,一到傍晚全部摊开在街面,好热闹!所有这些为基本生活奔波的人,有几个意识到这里曾经有一座庙?他们心中是否还有佛乃至菩萨?对于老百姓来说,宗教是需要实体化的,庙宇、佛像、僧人、经书、法式和仪轨等等。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宗教就会在他们心中萎缩、消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