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梅兰希通
德国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
菲利普·梅兰希通(Melanchthon Philipp),德国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1497年2月16日出生于布莱藤,1560年4月19日卒于维滕贝格。任维滕贝格大学希腊语教授,从1519年起和马丁·路德共事,并将路德的思想系统化。他是路德派新教学校改革的天才组织者,被德国教育史家鲍尔尊称为“日耳曼导师”。
生平
菲利普·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原名斯瓦尔兹德,德意志基督教新教神学家、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者、教育家。
1497年2月16日生于巴登一名门家庭。1509-1511年在海德堡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512-1514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学校期间,他系统地探求经院哲学思想,潜心研究荷兰人文主义者阿格里科拉的修辞学、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康和教会改革家约翰的唯名论,并阅读了大量古典作品,包括《圣经》。1518年,经舅父路希林介绍任维腾堡大学任希腊文教授。在教学中,梅兰希顿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认为神学和社会的出路唯有回归于古希腊、罗马和基督。后被萨克森选帝侯任命为神学教授。1518-1519年,梅兰希通开始与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相互合作,主张维护《圣经》权威,反对“变体论”,把因信称义作为新教的神学基石,反对教皇绝对权威,改革教士独身制度,将弥撒改为圣餐,使路德的基本宗教思想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朋友
梅兰希通是马丁路德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最得力的同工。他们相识于1518年,梅兰希通是威登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二十一岁的他个性胆小畏缩却学问渊博,而路德则是神学教授,长他十四岁的路德认为他有不凡的才智与品格,在路德强力影响之下,成为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他们二人的性情极为不同:路德激烈,而梅兰希通爱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言“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争战,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梅兰希通安静的走着,愉快的耕种、栽植、播种、浇灌,都照着上帝给他的丰富。”因此梅兰希通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
1519年,梅兰希顿出席莱比锡大会,并参与路德同约翰·艾克的辩论。次年同卡特琳娜·克拉希结婚,生有子女4人。1521年路德幽居瓦德堡后,他开始领导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协助路德翻译与注释《圣经》,同年出版《教义要点》,系统地阐述了新教教义,为新教第一本系统神学著作,确立了神学的根本原则。1523年路德同D·伊拉斯谟论战时,他倾向后者,并开始怀疑路德的“意志论”。他反对德国农民战争,反对暴力革命。
梅兰希顿强调人文主义并以它为宗教中的和缓因素。1529年,他参加斯拜尔会议和马尔堡会谈,并多次代表路德同J·加尔文派天主教会谈判。他最大成就是1530年草拟了《奥格斯堡信纲》,阐明了信义宗的立场,被认为是路德宗的信仰纲要。1537年参与签订《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条文》。
晚年
1546年路德去世后,他成为路德宗的领导人,主要进行萨克森教会的组织工作。他首创“系统神学”和新教信经。他的《圣经》注释完全突破了中世纪的框框。通过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和改组柯林斯堡、耶拿、莱比锡、蒂宾根和罗斯洛克等大学,更新了德国的教育制度。
梅兰希顿将德国的人文主义思想纳入了宗教改革的轨道,并力图调和科学和信仰。并著有多种拉丁文和希腊文语法和修辞教科书。晚年,其信义宗充满了矛盾和纷争,曾与路德宗内部的保守派进行了一系列教义上的争论,遭到失败,其宗教改革事业受挫。曾流亡国外。后因政治原因,被曾经支持过他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冯·萨克森召回。但其神学观点已趋温和与折中立场,在信徒中威望大不如前。1560年4月19日去世,葬于维腾堡教堂路德墓旁。梅兰克顿在德国教育凄凉萧条的情况下百折不挠地组织和建立了新教的教育制度,使德国文化教育由衰竭走向兴盛,他挽救了教育事业从而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感戴。德国教育史家鲍尔生言:“他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6 08:06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