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锈病是由疣顶单胞锈引起的、发生在
菜豆的病害。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逐渐隆起成泡状,红褐色;病害发展后期,在夏孢子对应位置或围绕夏孢子产生黑色疱斑,即病菌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发出大量黑褐色冬孢子。严重时亦为害叶柄、茎和豆荚症状和叶片相同。
菜豆锈病病原为疣顶单胞锈(学名:Uromyces appendiculatus (Pers.) Ung.),异名Uromyces phaseoli (Pers.) Wint.,属
担子菌亚门真菌,系单主寄生菌。性孢子器丛生,浅黄色。锈孢子器丛生于叶背,杯状,大小2~3毫米;包被白色,边缘破裂外翻,内、外壁上均生细瘤;锈孢子无色,也具小瘤,大小18~36微米×16~24微米。
夏孢子堆黄褐色生在叶的两面,直径0.2~0.4毫米,四周具残存的破裂表皮;夏孢子淡黄褐色,卵形或椭圆形,有稀刺,大小20~30微米×18~22微米,芽孔2个不明显。
冬孢子堆黑褐色,
冬孢子褐色,亚球形或广椭圆形,光滑,大小25~35微米×20~25微米;柄不脱落,与孢子等长、无色。
病原菌以
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翌年春环境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9~12天潜育后出现病斑,田间发病后,在病部产生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散发出夏孢子,由夏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再侵染,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为20~32℃;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23~27℃、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宜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到采收中后期。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菜豆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多雾和多雨的天气,结露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