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山位于山西省
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西北与高平市
河西镇交界处。西接双王庄,东到高平市刘庄,南接西张村,北达
高平市焦河村,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3米。
历史沿革
莒山原名金牛山,相传东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莒王奔居龙渠镇(今巴公镇渠头村),慕此山风景秀美,登临游乐,遂更名莒山。
地理
莒山为晋城之名山,晋城市泽州县与高平市之界山,东起高平市刘庄,西至泽州县三家店、双王庄,南起泽州县东张村、刘轩窑、西村,北至高平市焦河、新庄,总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顶峰高1003米,该山四周都有登山小径,直通山顶,1993年北义城乡政府开通盘山公路,从北义城镇门楼前乘车十几分钟即可到达山顶。
旅游
莒山景色之奇观令人惊叹。1993年被晋城市开辟为旅游区,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使之天然风光独自美,人文价值等至今仍为人不知。现就部分景点简述如下:
“莒山极顶立巨碑,蔺公精神史永垂”
莒山顶有两通巨碑,高5.02米,宽1米,厚0.33米,清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莒山庙时所立,碑头二龙戏珠,工艺超群。庙前百米处有一陵墓,墓前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的立碑,上书“有周赵国上卿蔺大夫之墓”十一个大字。蔺相如,莒山乡巴公原人氏,战国时期官拜赵国相国,其人正气堂堂,忠肝烈烈,智谋横溢。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等故事都永垂史册。
“东眺青龙奔龙门,西览双王之双胜”
早晨登顶东眺,丹川雾气滚滚似一条巨龙,直奔水东龙门,天旱时节更为壮观,西到双王庄村可以看到当年二大王(天灵大王、地灵大王)之住宅小寨大寨及其二兄弟亲手所植双柳树,现已有3米多粗。还有二龙戏珠酸枣王(现只有一颗,1米多粗),每年可打酸枣一百多斤,实为罕见。
“南观云海有蜃景,北视积雪与松林”
当晴天无风时节,清晨站立高处往巴公电厂方向观看,下有巴公河云雾,上有巴公电厂凉水塔云柱,在晨光照耀下,金碧辉煌直冲九天,美似蓬莱海市蜃楼,莒山北坡,松涛滚滚,大雪过后,一青二白,尤为壮观。
“千年古槐抱牡丹,百丈和尚睡山巅”
莒山脚下东张村村南头有棵千年以上的古槐,高20米,粗6米,空腹内填土处长出一颗白牡丹,初夏时节,花如银盘,尤为好看,莒山老和尚圪脑处,南北走向几个山头连在一起,活像一位巨人躺在山巅,起名睡和尚,可与五台山卧佛媲美。
“司公寒窑壁上悬,血泊沟里血丝连”
过去修莒山庙之神工司公叔所住窑洞,现已悬在峭壁之上,血泊沟里的血丝草根,在水流的冲刷下,犹如血丝涟涟,非常少见。(前几年由于泉水干涸,已不得见)
“一根土柱似宝塔,寨崖洞内有碾磨”
山前沟内有一任家寨,寨内有窑洞,洞口悬在峭壁上,洞内又有石碾石磨,何年建造有待考究。洞口处有一土柱,高约百尺,明显分为三层,似一报塔。
“莒山为乡越前年,三月十八会空前”
莒山为乡政可追溯到北宋,每年阴历三月十八日(传说蔺相如报国日),莒山庙会(会址在东张村),近有晋高两县居民,远有河南商贾,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蔺相如庙
概况
《山西通志·祠庙》载:“蔺相如祠在泽州府治(今晋城市城区)东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间建,国朝永乐五年修。”这是能查到的有关祠庙的最早记载。“宋
政和年间”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国朝永乐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庙东南约30米处有蔺相如墓,墓堆呈宝顶型,高3米,直径8米,周长约25米,墓身原为砂石条砌就的八卦型平台,外封以土。墓前石碑为石灰岩质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中央篆额19×5平方厘米,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书正楷阴文“有周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阴历三月)”,下款为“后学南昌曹茂先敬书”。周边有龙凤、太极图等对称浮雕及“福、禄、祯、祥”四个小篆字。碑座长90厘米,宽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墙、石狮、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约亩许。
盛衰
莒山上蔺氏遗迹曾数经盛衰。明代时,蔺相如祠庙规模较小,只有半亩地大。明代裴骞在《蔺相如庙》一诗中说:“遗像千年在,荒山半亩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国力渐盛,晋城一带山山有寺,村村有庙,莒山峰顶又大兴土木,构筑楼台殿阁。据今庙内所存碑记《重修赵相国拜庭记》和《重修赵上卿蔺公庙碑》所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寺僧化缘所积,增修中庭,即无梁拜庭。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重修告竣,祠庙前有石质堂阶、大门、两廊,中有拜庭,并有后院。全庙统为东西南北两层串楼百余间,楼上塑神,楼下住僧。全庙占地五亩,横跨两县,其规模在凤台县各种庙观中首屈一指。诚如碑文中所描绘的那样“金碧辉煌,藻耀夺目,洋洋乎大观也“。”坚璧高垒,不啻空中楼阁,抑且画栋朝飞矣“。壮哉庙,吾周行郡中,未有如斯之盛者。虽巨灵劈划,不是过矣”。南北两县各数十里内,俱能见到其色、其势、其貌。
雍正十年,又经敕拔帑银重修,楼台彩绘,冢墓石砌,气象盛极一时,其时,四乡士农工商远近而来游山进香。泽州府知府朱樟曾挥毫写下《莒山题蔺相如庙》:“一失连城间道行,前川明月接蒲津。毋劳血溅已归赵,不待鸡鸣早脱秦。瑶草暗迷完璧路,好山犹对负荆人。从堂灯火邯郸瑟,不及兹乡祷祀频“。庙、墓祭祀频繁,香火旺盛,由此可见一斑。且至今当地古俗相沿,农历正月初三和三月十八,为蔺公生死祭祀日,其中正月初三为火炮会,三月十八为盛大庙会,至期演戏从不中断,不知始自何年。
1939年日军侵占了晋城、高平,莒山蔺相如庙亦派兵把守。其时国民党27军范汉杰部为与敌争此军事要冲,曾于东南一线向山头展开猛烈进攻。一时双方炮火飞腾,中方伤亡很大,故攻占山头后,一名下级军官唯恐莒山庙再度落入敌手,竟不计后果,纵火将这座有重要文物价值的远年建筑烧成焦土。1958年,山下修水库、建煤矿及周围社队建设,又先后拉走了残庙的墙基石料,记载着庙宇历代资料的碑碣也被大部拉走烧了石灰,仅剩下部分旧时墙基巨石和一堆碎砖烂瓦。“文革”破“四旧”,蔺墓因偏在一隅,且墓顶上厚土堆积,山草丛生,幸免未遭破坏。1972年前后,“大搞水利建设”时砌水池缺少石料,一位公社领导又瞄上了墓冢,动员人力将墓穹上的砂石条全部拆下拉走,蔺墓便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大土丘。
据悉,抗战期间,
孙殿英部在晋城时,曾派兵盗墓,结果未详。后来,盗窃、倒卖文物活动猖獗,墓边又出现了一处盗洞。
改革开放以来,百废俱兴,蔺迹又得复苏。莒山地下丰富的优质无烟煤的开采,使山边刘轩窑等村子迅速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在蔺公祠庙旧址上,群众又捐资盖起了十一间两层楼的后宫,再塑了名相金身。经过十十年绿化,“文革”以前的荒山秃岭已彻底改观,陵墓一带早已浓荫蔽日,山麓出现了大片经济林和绿色植被,山北数以千计的青松一片葱茏,变成了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