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荷塘纱龙)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传统舞蹈
龙舞(荷塘纱龙),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相传,明万历年间,新会荷塘篁湾乡李姓始祖的四弟上京赴考,中了举人,被派往四川某地任县官。一天,他到附城郊乡巡视,正值喜庆之日,见乡人举龙演舞甚为热闹,不禁对龙的威武雄壮的形象和舞龙人的精湛技艺叹为观止,日后,凡有舞龙必看,并常与乡民切磋舞技,直抒己见。回乡归隐后,闲情逸致,心慕力追,积极主动地与乡中弟兄商讨龙舞技艺。他们依照四川龙舞的形象和技法,加以改良与创新,终于扎制了荷塘第一条布龙在乡间舞起来,吸引了很多乡民围观,甚为热闹。于是,布龙便从篁湾乡舞遍荷塘各个乡村。
1910年,留学日本的乡民李玉颖回归故里,提议将布龙体改为蒙裹轻纱,并在其上贴金绘彩,由白天舞改为夜晚舞,在每节龙厢里装点特制的蜡烛,龙舞起来,使其烛光闪烁,华彩亮丽,宛如游龙栩栩如生。通过不断总结,反复实践,在龙的形象造型及舞龙的花式和套路上均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乡民观者,填塞衢巷,均啧啧称赞。为此,荷塘纱龙之名不胫而走。
舞蹈特色
舞蹈技艺
表演时由龙珠前导,龙头、龙厢、龙尾紧跟。舞龙人通过“小跑步”“错步”“弓箭步”“跨跳步”等和双手握龙把手,上下左右举舞摆动以及各种阵式与套路,构造出绚丽多彩的队形图案,表现出纱龙在碧波中蜿蜒穿梭,嬉戏畅游和呼云降雨,去灾除疫的力量。主要动作套路有:“企龙”“走之字”“双扣连环”“双仔金钱”“团龙”“双行鲤鱼”“六耳”“反脊”“单龙门”“双龙门”“卷塔”“卷螺”“戏珠”“戏水”“走龙桥”“莲花桩”“梅花桩”“海棠花”“跳龙”“龙门鲤鱼”“舞鲤鱼”等二十余种。
据说荷塘纱龙是一条水龙,是由鲤鱼变化而成,故有两条鲤鱼伴随纱龙形影不离。为此,“戏水”套路别具特色。如场上可假设是一潭碧绿的清水,龙头可在水面映照,并吸水在自己身上舔洗,鲤鱼则在旁跳来跳去。然后,舞龙头者吸一口清水朝空中喷出使之彩气生辉。鲤鱼贴近龙脊作环游。当龙作“团龙”“卷塔”“卷螺”等时,鲤鱼除在龙侧环游嬉戏外,舞至高潮时,将鲤鱼灯从龙身左边投掷飞越龙脊,舞鱼人则从龙腹下穿过,迅即在龙身右边将鲤鱼灯接住,要求鱼灯头、尾、腹.脊不变方向或翻鱼肚。荷塘纱龙最具花式与技巧功力的当属走“莲花桩”“梅花桩”“海棠花”和在特制的龙桥(一丈二尺长、三尺宽、九尺高、两边引桥各长一丈二尺)上,作“戏水”“卷塔”“卷螺”等高难套路。“莲花桩”要在地上插设十三根桩柱(或竹裘),“梅花桩”要插设十七根桩柱,“海棠花”则要插设十一根桩柱。纱龙要绕桩而舞,舞的过程中,不能碰倒一根桩柱。在夜空中,桩灯闪烁,通体透亮的纱龙游动翱翔,在龙珠的带引下,按桩位分别舞成“六瓣莲花形”“八瓣梅花形”和“五瓣海棠花形”,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花式图案,展现了纱龙游动时的多姿多彩的矫健形态。
道具特征
龙头造型威武雄壮,气势轩昂,用竹篾与铁线扎制龙头骨架,再裱糊轻纱,配以绒珠、镜片、胡须、龙眼、龙舌、龙牙、龙鳍等更显得活龙活现。头内镂空处设置蜡烛台,以便燃点蜡烛。整个龙头约重十四斤。龙身,由二十四厢(节)组成。厢与厢之间用五根麻绳连接并系有两个竹圈。龙头与第一厢相距七尺半,龙尾与前一厢距离为六尺半,其余各厢距离为五尺。龙身直径一尺四寸,每厢长度为二尺四寸,用竹笺扎制,外裹裱贴有金鳞的轻纱龙衣,上镶装竹制布糊的龙鳍,龙身边沿镶缝狗牙形的龙裙,用四尺半长的圆竹竿从龙身下穿孔入内安置扎紧为把手,供舞龙人握举舞蹈。龙尾用竹篾、铁线扎制龙尾骨架,上裹裱绘有金鳞银鳍的龙衣。龙脚用竹篾、铁线扎制四爪龙脚骨架,上裹裱绘有金鳞银爪的轻纱。前左爪安在第五厢龙身下,右爪安在第七厢龙身下;后左爪安在第十五厢龙身下,右爪安在第十七厢龙身下。龙珠用竹篾、铁线扎制一个直径九寸的大圆球,外裹裱金色轻纱,再扎制一个直径七寸半的圆球,外裹裱红色轻纱,大小圆球相套,以轴、支架支撑。舞动时,活轴带动龙珠转动。
鲤鱼用竹篾、铁线扎制鲤鱼骨架,外裱糊轻纱,再点绘金鳞银鳍,镶饰鱼眼、鱼须。腹下连接一条直径约五分粗的藤条做鲤鱼把手。由于藤条柔韧兼备富于弹性,故舞时摇动鲤鱼,显得非常生动活泼。
蜡烛用竹支卷棉花制成蜡烛芯,先用花生油炸过再浸上蜡,在龙厢中点燃,能防风防滴。每表演一次约需四百多支,共五十多斤蜡烛。
旌旗是黄旗红狗牙边的三角形大旗,白色圆贴中书写“李”字,一根长近五尺、直径六分的竹裘穿人旗耳中。
头牌是用竹篾扎制的牌灯,长四尺半,宽二尺六寸,厚五寸余,上裱糊轻纱,绘彩图案,上书写四邑“荷塘纱龙”名称,下缀彩色丝穗,一根长五尺、直径六分的竹竿穿在牌灯中。灯内燃点蜡烛。
桩柱是用二尺七寸长、直径三分的竹竿制成,竹裘顶端挂一盏小灯笼,根据舞蹈需要,插在地上可作龙门、梅花桩等用。
音乐伴奏
音乐伴奏,主要由高身细面战鼓一个;高边大锣—个;单打(炯炯)两个(一为文,低音﹔一为武,高音)等打击乐承担,巡游时用【慢起鼓】,舞花式套路时用【快起鼓】。锣鼓击乐与龙珠要互相配合,共同起着指挥的作用,根据纱龙起承转合与花式套路情绪的需要,要尽量渲染和烘托现场的热烈气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舞蹈价值
—、把武术与舞龙相结合,融游艺、竞技、娱乐于一炉,使龙舞成为强身健体和自娱娱人的群众性活动。
二、把广场艺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使龙舞既可以在广场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表演,体现了民间舞蹈的灵活性。
三、“点睛”仪式“龙下水”仪式,把舞龙仪式与龙舞的特殊艺术造型相结合,体现了纱龙舞的民俗性和新奇性。
四、夜舞纱龙,新奇妙绝,昼舞纱龙,同样精彩纷呈,使民间龙舞的通俗性与绝活性相统一。
荷塘纱龙舞,套路完整,立体式的“点”与平面式的“线”有机结合,身段步法与纱龙造型高度统一,体现了舞龙艺术的程式性、仪式性、竞技性、娱乐性、灵活性、新奇性、群众性和民俗化特征,具有深厚的民间舞蹈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舞龙艺术源于上古先民原始信仰的龙图腾崇拜。龙形象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8000年历史。龙,已经凝聚、积淀为中华民族具有象征意义和标志性符号的文化传统。从西汉百戏“鱼龙曼衍”,到当代舞龙习俗遍及大江南北,舞龙,正是民族标志的展示与显现,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分享,具有鲜明的民族认同感、祥和感和凝聚力。其中荷塘纱龙始于南宋初,屡经改进,融合古今中外各种舞龙的长处,创造自己独特的优势,历久弥新,形成了荷璃传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荷塘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荷塘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涉及荷塘人的生产生活、工艺制作、休闲娱乐、节日庆典、礼仪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研究的普遍价值。
社会价值
荷塘纱龙植根于岭南文化的沃土,富有侨乡文化的特质。它不仅中华民族确认文化身份的名片,而且是联结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的感情纽带。荷塘纱龙具有长期赴港澳表演的历史,所谓“记囊时,四处漫游,无论羊石申江香港澳门,敢诩展翅归来,博得声名称绝技”。至今,港澳同胞、华人华侨依然对荷塘纱龙情有独钟,他们不仅捐款支持荷塘纱龙的文化建设,而且积极参与荷塘纱龙活动,这对于荷塘沙龙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荷塘纱龙具有很强的广东地方特色,是增进社会和谐、加强海外侨胞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荷塘纱龙日趋衰落,传承不力,急需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文体服务中心获得“龙舞(荷塘纱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荷塘纱龙)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公共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18年,荷塘纱龙赴澳门表演。
1931年,荷塘纱龙应邀赴香港为英皇加冕仪式进行表演。
1938年,1969年,荷塘纱龙应邀赴上海表演。
1978年,荷塘纱龙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展演。
1989年,荷塘纱龙第二次应邀赴澳门表演。
2020年,荷塘纱龙参演央视2020春节戏曲晚会江门分会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4:3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