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村,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公安镇西南部,村域总面积5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荷塘村全村姓钟。始祖钟益。
明朝末年,钟南英率领其家人迁居至荷塘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从老村向西、向东先建新村。
1976年,荷塘村改河造田,白狗坝、下洞坝失效,只能由鸡笼山脚引水灌溉;车仔岭光秃。
1981年,荷塘村分田地到户。
1988年,荷塘村,成立桂剧团,。
1991年,荷塘村改善车仔岭绿化,由村支书钟训科、镇妇联廖配凤领队组织村民连在校中学生也参加重新种植松树。
1994年,荷塘村复修城隍庙,刻神像。
2001年,荷塘村重建土地庙。
2012年,荷塘村龙岩口、鹧鸪湾修建水泥路。
2015年,寨肚85%都搬迁到三个城门外居住;背勾山老宗祠维修,当年十一月二十祭祖,东、西、北三条水泥路直通荷塘半山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荷塘村位于
公安镇西南部,村庄东面与赖塘隔山相望,西面与十里画廊接壤,北面与G323国道相邻,南面与宝塘山、双元村相连,村域总面积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荷塘村村落四面环山,四边高、中间低,为喀斯特地貌盆地地带,海拔184米。
自然资源
荷塘村中部分布着荷塘和自然湿地。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荷塘村选址依照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朝向良好、利于生产生活、避开自然灾害的选址规律,秉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理想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空间布局
荷塘村村落由老村、新村和九屋组成,老村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之中,新村位于老村北面,九屋位于老村的西面。村落四面环山,建筑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盆地地带,村中有荷塘、湿地,形成背山面水的建筑格局,且村落位于山坳之间,建设有城墙和城门,易守难攻。横街纵巷,形成枝状道路布局。村民居住区沿街而建,由于用地限制、人口扩增,建设用地向外围扩建。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荷塘村以
汉族为主,有户籍人口1375人,常住人口1250人。
经济
荷塘村种植以水稻、葡萄、火龙果、马蹄等为主,养殖以鱼、猪、黄牛、黑山羊等为主。
2005年,荷塘村发展脐橙、蜜柑等优质水果780多亩,莲藕、茨菇、包心菜等无公害蔬菜近千亩,其中种植优质水果面积突破1500亩,新增养猪892头、牛146头、家禽1378只、瓜菜411亩。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荷塘村村集体年收入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
主要景区
综述
荷塘村村内主要景点有古闸门、九屋、清代古民居群、古樟树群、新寨、古炮楼、古戏台、城隍庙、古井、举人钟元直旧居。
古戏台
荷塘戏台位于村庄北部,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戏台正面屋顶全部涂成蓝色,并镶上一颗五角星。台基正面及侧面都立有刻录戏台历史渊源的文字资料及捐款功德碑。前部为表演区,后台用作演员换服装和准备区。
古炮楼
古炮楼为古时荷塘村村民为了防御外敌而建成,它使村子里的村民能够更好的掌握敌情,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古炮楼有三层楼高,墙身的材料有沙、石灰和石砖,墙身结实坚固、韧性大。
十里画廊
钟山十里画廊景区位于钟山县城西北18公里,国道323线及
桂梧高速公路旁,因景区地处公安镇荷塘村而得名,面积约36平方千米。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钟元直,男,1689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考取武举。
钟元锦,男,1690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考取武举。
钟桂廷,男,1885年生,曾任民国时期陆军上校。
钟世萍,女,1977年生,原钟山县石龙镇党委书记,现任钟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
传统民俗
荷塘村有一座城隍庙,每年的清明节、正月初九惯节要举行娱民娱神的祭祀活动,传递的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无法掌控的情况下,通过仪式获得趋福避祸的心理表现,是祈求人丁兴旺、国泰民安最直接的表达。惯节是集饮食、信仰、民间艺术于一体的民俗事项。
特色文化
钟山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学,己有悠久的历史,从钟山话的形成,它就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学形成、固定和发展下来。
钟山山歌按照其种类来分,则有自娱式、询问式、劝人式、问答式和陶情式的几种形式。
自娱式
自娱式就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一个人在沉闷时或做工辛苦时唱的,唱了歌后使自己的心情予以放松,就感觉到没有这么累和闷了。
询问式
询问式这一类歌比较幽默、含蓄。在初次相见,碰到人或事不好直接问的,就用歌来试问。特别是男女青年之间,情人之间一见面是不能直接问七问八的,只能用含蓄、幽默的歌唱形式来询问,又显得优雅文明。
劝人式
劝人式这一类歌主要是劝人好学上进,乐善好施的。或夫妻间、父子间、朋友间、情人间相互规劝的一类歌。《劝勤歌》《劝世歌》都属于这种类型。
问答式
问答式这一类歌又称为对歌或踩歌堂,是一问一答的,以对为主,问什么就要答什么,赢输就看对答的情况,答不对或答不上就算输,可另起歌头来对答。这一类歌多数适用于婚嫁对歌和男女情人对歌。
陶情式
这一类歌是当地民歌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歌,是山野之歌,也称为山歌或情歌,当地也叫“咧嘿歌”,这种歌曲调比较激昂,野味较重。有三句半的,四句的或六句的,也叫“四六歌”。这类歌不能在村中,更不能在家中唱的,只有在离村两里外的地方或山头上才能唱的。主要是用于情人之间谈情说爱、调情时的对唱或吟唱的。
非遗项目
关公出游是荷塘村全体居民最为重要的社群活动之一。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关公的诞辰。七月初七当天村民先在关帝庙会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进香、献食、跪拜。祭毕,众人笙箫鼓乐,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的把关公神像从关公庙里抬出来游村,从老村一直游到九屋、新寨。舞龙舞狮队紧跟在神像其后,燃着鞭炮,穿街走巷,到家家户户拜一拜,以求消灾去邪、祈求平安。荷塘的关帝祭祀起源于明清时期,人们敬重关公的忠、义、仁、勇等精神,在村寨里设庙供奉关公,以示对关公的崇敬之心与怀念之情,香火旺盛。人烟鼎盛后,关帝的定时祭拜便逐渐变成了巡游。荷塘村人正是通过这一祭祀巡游的活动,加强宗族认同感,也是村寨强化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进一步传承了荷塘村这一古老的信俗文化。
在过年期间初一至十五,舞龙舞狮是隆重而热闹的集体活动,荷塘村的舞龙舞狮队每到这时便要忙得不亦乐乎。在大年初一这天,舞龙舞狮队在村巷中不停穿梭,一路敲锣打鼓起舞到各家各户拜年闹佳节,当游完村寨后,龙狮队又要到村头城隍庙祭拜,至此龙狮队的表演结束。到了正月初九传统惯节这天,龙狮队也要舞龙舞狮助兴,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此外在春节期间,附近的村寨过惯节时,荷塘村的龙狮队也要去“凑凑热闹”舞龙舞狮,为村子助兴,特别是要到同宗同姓村子拜年,联络感情,传播友谊。期间每每有两个不同村的龙狮队在路上相遇时,两支队伍便要切磋一下技艺,也算是互相之间的致意。
荷塘村正月初九的“惯节”源于城隍爷的生日,为了感谢神灵庇佑并庆祝这神圣的日子,村民们举行各种庆祝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惯节”。惯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起个大早准备惯节事宜。男人们负责杀猪、杀鸡鸭,妇人们则在菜园和水井之间穿梭忙碌着摘菜、洗菜。准备完家中事宜后,妇人们拿着鸡、鸭、猪头、粘米粑、自酿米酒等供品陆续前往城隍庙、夫子庙、土地庙、钟氏祠堂祭拜,男人们在家忙着准备招待亲朋好友的午饭,祭祀的供品拿回家后也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不管是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附近的亲戚都与荷塘村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人们还在戏台与城隍庙之间的坪地上举办“城隍”庙会,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家宅安宁,还在庙口舞龙舞狮,载歌载舞,并放铁炮以示庆贺。过去的惯节村里戏班还要演喜闻乐见的《荷花仙子》等节目,随着社会的变迁,会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一般从桂林、湖南等邻近地区请戏班到村表演,穿插有现代歌舞表演。全村人围着戏台热热闹闹看表演,在诙谐、有趣的精彩演出中身心愉悦,互通情感。
族谱
钟氏族谱由钟训忠、钟志平执笔,于2016年9月完成。记载着荷塘村钟氏族人由钟南英、钟南俊为逃避战乱而迁居于荷塘村的历史变迁和事迹,以及荷塘村的排辈顺序。
荣誉称号
2006年,荷塘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列入第二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016年12月9日,荷塘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21日,荷塘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月25日,荷塘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旅游信息
荷塘村距离钟山县城约18千米,距离贺州市区38千米。连通荷塘村的村村通道路有3条,分别为西北方向、直通吉塘村的道路,村庄以北、直通荷塘新村的道路,村庄东北方向、直通荷塘新村的道路。
班车出行:在钟山客运站坐班车去荷塘村,班车停在钟山西路上,离客运站200米。班车终点清塘,途径荷塘村,5元车资。车行25分钟到G323国道荷塘村路口下。看见一块巨石,上刻“塘肚村”三个红色大字,沿着村道走进去大约8分钟,眼前看到一棵大榕树,榕树边上有古戏台就到了荷塘村。
自驾车出行:从钟山县政府到广场西路,行驶50米;右转,进入广场西路,行驶21米;右转,进入兴钟中路,行驶300米;右转,进入钟山西路,行驶2.1千米;请直行,进入G323国道,行驶14.2公里;左转,进入荷塘村道,再行驶400米即到达荷塘村所在地。用时约18分钟,路程约18公里。
东北侧古闸门—九屋—清代古民居群—古樟树群—新寨—古闸门二—古炮楼—清代古民居群—古榕树二—古戏台—城隍庙—古榕树一—古闸门一—古井一—举人钟元直旧居—古井二—古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