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是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于1922年7月21日创作的一首
散文诗,原为冰心《往事(一)》中的第七篇,“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为教材编者所加。这首诗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4~7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第8~9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作品原文
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①。”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③。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922年7月21日
词语注释
①花瑞:指花带来好预兆。
②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
③攲(qī)斜:倾斜,歪斜。攲,倾斜。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教师,国民政府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人民文学编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冰心的文学创作始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她发表小说《超人》和诗歌《繁星》《春水》,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冰心全集》;抗日战争时期,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积极投入文化救亡活动。赴日教学期间,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作家,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介绍新中国文化和文学。作为翻译大家,多部译作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得到海内外读者赞赏。
创作背景
《荷叶母亲》创作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社会的动荡不安让人们的心灵备受煎熬,他们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安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冰心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关注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关爱和庇护的强烈渴望。《荷叶母亲》正是她对这种普遍情感需求的回应。
先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也为这篇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出生于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母亲的慈爱与关怀给予了她无尽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始终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为她遮风挡雨,给予她支持与鼓励。这种深厚的母女情成为了冰心先生创作《荷叶母亲》的重要情感源泉。同时,冰心所处的文学环境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文学界倡导个性解放和情感表达,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冰心顺应这一潮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此外,冰心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冰心在《荷叶母亲》中,将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赋予了母爱新的时代内涵。
主要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诗文赏析
《荷叶母亲》是冰心《往事》这组散文中的佳作。它清新绚丽,跌宕多姿,富有独特的艺术魁力。而这一切,均源于灵巧的艺术构思。
文章的开头乍看起来,仿佛只是客观的记事,但在淡淡的叙述中,点染出色彩,流溢着芬芳,显露出高洁的情致。紧接着透过历史的空间,“作年之久”,表现出两缸莲花又是宁静的生活中跃出的一朵浪花。新奇,引人关注,为后文作了铺垫,是巧妙的伏笔。同时超越地域的阻隔,与故乡园院的红莲联系起来。映出月夜乘凉,祖孙亲切交谈的场景,不仅蕴含着祖辈对女性重视,也加深了对红莲命运的关注。
全文的中心,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有以作为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同母亲的慈怜,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
思想感情
母爱主题
在《荷叶·母亲》中,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展现母爱。文章开篇,作者描绘了雨中的红莲,“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红莲的娇艳与清新,仿佛是生命绽放的美好瞬间。然而,“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却为这美好的画面蒙上了一层阴影,暗示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当大雨倾盆而下,“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红莲在风雨中的飘摇与无助,令人心生怜悯。就在这时,“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荷叶如同母亲的怀抱,为红莲遮风挡雨,使其免受风雨的摧残。在这里,荷叶与红莲的关系被巧妙地象征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荷叶无私地庇护着红莲,正如母亲在孩子遭遇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母爱这一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强大。
细节描写展现的母爱关怀。文中的细节描写也深刻地展现了母爱。“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一“倾侧”的动作,虽然细微,却饱含着荷叶(母亲)对红莲(孩子)的深深关爱。“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不摇动”和“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荷叶为红莲挡住了风雨,给予了红莲安稳的保护。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母亲在风雨中坚定地守护着孩子的身影,那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不离不弃的陪伴令人动容。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让母爱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爱的延伸
子女对母亲的敬爱:作者对母爱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上,还延伸到了子女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当作者看到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时,“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一心理变化,不仅是因为红莲得到了保护,更是因为作者从荷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从而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作者意识到,母亲就如同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一直在默默地为自己付出,为自己遮风挡雨。这种敬爱之情,并非通过直白的表述,而是通过作者内心的触动和情感的转变来体现。此外,文中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赖和敬爱。作者将自己比作红莲,将母亲比作荷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母亲面前的弱小和对母亲的依赖,同时也传递出对母亲敬爱之情的深厚和真挚。
对普世之爱的暗示:文中所展现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之爱,还蕴含着对普世之爱的暗示。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象征着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同情。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风雨”,都需要他人的“庇护”。正如文中的红莲在荷叶的庇护下得以安然无恙,现实生活中,人们也需要在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下度过困难时刻。这种普世之爱超越了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是一种对人类共同情感和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它呼吁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能够伸出援手,给予关爱和支持,就如同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一般。同时,作品中所表达的爱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身边的爱,学会感恩和回报。只有当每个人都以爱为出发点去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充满温暖和希望,这也是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对普世之爱的美好期许。
作品影响
《荷叶母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三学制)
语文七年级上册,为第二单元第7课课文。
对比阅读
注:《
金色花》与《荷叶母亲》同为语文七年级上册,为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两篇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