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布的致死性榆树真菌病。约在1920年首先报导于荷兰,病原为榆梢枯蛇喙壳(蛇口壳)(Ophiostomaulmi),此种真菌病原物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亚洲传入欧洲,造成欧洲大量榆树病死,但奇怪之处在于此种真菌并未对亚洲的榆树造成很大的伤害,1930年始见于美国,并迅速蔓延至极易感染的美洲榆树(Ulmus americana)的生长区域,无法遏止。病树一个或多个枝条的叶片突然萎蔫,变为暗绿色至黄或褐色,卷曲且早落。因症状易与其他病害相混,必须进行实验室培养才能正确诊断。其主要病因在于,榆树为了防止病原物深层的传播,而将病原物阻隔或封闭在形成层外,最后造成形成层阻塞而使树死亡。
这是因为形成层维持整个植物的生命,就像人的静脉和动脉维持人体工作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运输营养物质和水的到植物体其他部分的器官。如果这个通道堵塞妨碍运输这个最后将会导致植物死亡。
真菌能从病树透过自然接根蔓延到15公尺以外的健康树株。在地面上主要透过
欧洲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tus,参阅bark beetle),其次由美洲的榆绒根小蠹(Hylurgopinus rufipes)传播。控制方法在于消除榆小蠹,铲除死树和弱树。每年一次于休眠期喷雾、树表涂刷持久性杀虫剂可大量杀灭小蠹虫,杀菌剂边材注射的保护作用大于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