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避孕
药物避孕
药物避孕通常是指在夫妇正常性生活中,用药物使妇女暂时不能受孕的一种方法。口服避孕药已是广泛采用的避孕方法。药物避孕如能正确使用,效果很好,失败率仅为0.34/100妇女率。药物避孕的种类很多。临床使用的有:(1)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有女用和男用两种,但临床使用主要是女用口服避孕药。这种药的已知机理是:抑制排卵,改变宫颈粘液性质,减少精子穿透力;抑制内膜的生长发育或分泌障碍,使受精卵不能着床或生长;使输卵管的蠕动改变,使受精卵提前或延迟进入宫膜,影响受精卵和内膜发育的同步进行。(2)避孕针剂。避孕针剂是避孕药的一种。当前临床使用的主要是女用避孕针,如避孕针1号和浙江1号避孕针。(3)外用避孕药。外用避孕药是性生活前将避孕药放入阴道内,利用药物的化学作用杀死精子,或以药物的物理性能阻止精子的活动,使精子不能进入子宫,以达到避孕的目的。常用的外用避孕药有:膏、栓、片及药膜等。
避孕原理
1.抑制排卵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发挥中枢性抑制作用:一方面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垂体分泌FSH和LH减少,影响卵泡发育;另一方面抑制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不出现排卵前黄体生成激素(LH)高峰,故不发生排卵。
2.改变宫颈黏液性状复方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可对抗雌激素对宫颈黏液的作用,在服药周期中,宫颈粘液量减少并变高度粘稠,不利于精子穿透,影响受精。
3.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胚胎着床的关键在于胚胎发育与子宫内膜生理变化过程精确同步,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对抗雌激素作用,抑制子宫内膜增殖,使腺体停留在发育不完全阶段,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4。影响输卵管功能复方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持续作用使输卵管正常的分泌和蠕动发生异常,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运行速度出现异常,同步性变化受到影响,从而干扰受精卵着床。
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无服用激素避孕药物禁忌证、有避孕要求的健康育龄妇女。
2.禁忌症
(1)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不宜使用。避孕药中孕激素影响血脂蛋白代谢,可加速冠状动脉硬化;雌激素有促凝功能,使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发病率增加。此外,雌激素有增加血浆肾素活性作用,使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脑出血。
(2)急、慢性肝炎或急、慢性肾炎
(3)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子宫或乳房肿块
(4)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哺乳期(单纯含孕激素的避孕药除外),因雌激素可抑制乳汁分泌,影响乳汁质量。
(6)原因不明的阴道流血、月经稀少或年龄大于45岁。
(7)需药物治疗的精神病。
(8)反复发作的严重偏头痛。
(9)吸烟成瘾者。年龄大于35岁的吸烟妇女也不宜长期服用避孕药,以免引起卵巢功能早衰
(10)可疑妊娠。
副反应及处理
(1)临床表现:约10%妇女服药初期出现轻度食欲不振、恶心、头晕、困倦,甚至呕吐等类似早孕反应。
(2)处理方法:轻者不需处理,坚持服药,2~3个月后症状自行减轻或消失;重者可口服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连服7日。若治疗无效,可停药,更换制剂或改用其他避孕措施。
2.阴道流血
(1)临床表现:少数妇女服药期间出现不规则少量经间期阴道流血,称突破性出血。多因漏服、迟服(不定时服药)避孕药物所致,此外,可能与药片质量受损、服药方法错误及个体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
(2)处理方法;①点滴出血者,不需特殊处理;②出血量稍多者,需每晚加服炔雌醇1~2片(0.005mg~0.01mg),与避孕药同时服至22日停药;③若阴道流血量如同月经量或流血时间接近月经期者,应当作为一次月经处理,停止用药,在流血第5日再开始按规定重新服药。重者也可考虑更换避孕药。
3.月经过少或闭经
(1)临床表现:1%~2%妇女服药后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闭经。
(2)处理方法:绝大多数经量过少或停经者,停药后月经能恢复正常。也可采取:①月经过少者可每晚加服炔雌醇1~2片(0.005mg~0.01mg),与避孕药同时服至22日停药。②停药后仍无月经来潮且排除妊娠者,应在停药第7日开始服用下一周期避孕药,以免影响避孕效果。③连续发生两个月停经者,应考虑更换避孕药种类;若更换药物后仍无月经来潮或连续发生3个月停经时,应停药观察,等待月经复潮,及时就医,应查找原因。停用避孕药期间,需采取其他避孕措施。
(1)临床表现:少数妇女服药后颜面皮肤出现蝶形淡褐色色素沉着。
(2)处理方法:不需治疗,多数妇女停药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或减轻。
5.体重增加
(1)临床表现:少数妇女较长时期服用含第一代或第二代孕激素的避孕药后体重增加,与避孕药中孕激素成分有弱雄激素活性作用或雌激素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2)处理方理:虽然体重有所增加,但不致引起肥胖,也不影响健康。一般不需治疗,可更换含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
6.其他症状
偶有出现头痛、乳房胀痛、复视、皮疹或性欲改变等症状,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停药。
不安全因素
1、药物保管不妥,如药片破碎、溶解、变质。
2、没有服够要求剂量。
3、同房后未按要求时间服药。
4、因疏忽而漏服。
5、发高烧或患病导致严重呕吐,腹泻。
6、同时服用了利福平、非那西丁、克霉唑、呋喃坦叮、苯巴比妥、氯霉素、氨苄青霉素
远期安全性
1.与肿瘤的关系
(1)宫颈癌与乳房癌近年有关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是否增加宫颈癌与乳房癌乳腺癌的发生率,一直存在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避孕药中所含孕激素可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对子宫内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也能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性。
2.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脑卒中及心肌梗死低剂量甾体激素避孕药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性降低,特别是对于年龄<35岁,无吸烟及无高血压史或服药期间血压正常的妇女,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更低。但长期应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可增加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2)血栓性疾病雌激素使凝血因子增高,应用较大剂量雌激素可引起血栓性疾病。通常认为雌激素每日的安全剂量应<50μg,国内应用的甾体激素避孕药雌激素含量在30μg~35μg,属于低剂量甾体激素避孕药,即使长期服用也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
3.与生育和子代发育的关系
(1)生育约80%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妇女,于停药后3个月内恢复排卵,一年内恢复者达95%~98%,表明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停药后不影响生育。
(2)子代发育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妇女停药后妊娠,不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病率。应用长效甾体避孕药者,应停药6个月后妊娠更安全,胎儿健康和发育不受影响,也不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病率。
4.与机体代谢的关系
(1)糖代谢甾体激素避孕药中雌、孕激素成分及剂量,与糖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部分妇女长期应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出现糖耐量降低,但空腹血糖值正常、尿糖阴性,停药后胰岛功能及糖耐量均恢复正常。
(2)脂代谢雌激素可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孕激素可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可防止动脉硬化,对心脏和血管有保护作用,低密度脂蛋白作用相反。因此,有心血管疾病潜在因素(高龄、长期吸烟、高血压等)的妇女不宜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
(3)蛋白代谢甾体激素避孕药对蛋白代谢的影响较小,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1:42
目录
概述
避孕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