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草
禾本科荩草属植物
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Trin.) Makino)是禾本科、荩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杆较纤细,基部倾斜而节上生根,上部直立,高可达60厘米,多分枝,叶鞘有时开展或早落;叶舌膜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叶片卵披针形,基部心形抱茎,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或疣基毛。总花梗长纤细,通常无毛,有时上部有白色柔毛;花序指状兼伞房状排列的总状花序组成,穗轴通常光滑无毛或近无毛,卵状披针形,颖不等长或近等长,除边缘外纸质;第一颖背部圆形,边缘扁平而不反折,第二颖具膜质;外稃膜质透明,无脉,边缘无毛;芒中部膝曲,芒柱扭转,花药深黄色;有柄小穗退化,无毛或有时上部有毛。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杆较纤细,基部倾斜而节上生根,上部直立,高达60厘米,多分枝,除节上有短柔毛外无毛。叶鞘无毛,或被短毛及疣基毛,有时开展或早落;叶舌膜质,长0.5-2毫米,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叶片卵披针形,基部心形抱茎,长1-4厘米,宽0.5-1.5厘米,边缘至少中下部有疣基毛,近先端部分有纤毛,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或疣基毛。
花梗长(2-)5-25厘米,纤细,通常无毛,有时上部有白色柔毛;花序长0.5-6厘米,由1-10余枚呈指状兼伞房状排列的总状花序组成,最下的分枝长0.5-6厘米,有2至多数小穗;穗轴节间长2-3.5毫米,通常光滑无毛或近无毛,长3.5-5毫米,卵状披针形,常带紫色,有时灰绿色;基盘无毛或有短毛;颖不等长或近等长,除边缘外纸质;第一颖背部圆形,边缘扁平而不反折,具5-10脉,几乎全部脉都具有小刺,有时仅在近先端部分有少数小刺,有时近光滑;第二颖具3脉,膜质边缘宽约0.4-0.5毫米;外稃膜质透明,无脉,边缘无毛;第一外稃长约2.5-3毫米,第二外稃长约2.5毫米,背面近基部有芒;芒长12毫米,中部膝曲,芒柱扭转,有时芒很短而不露出于小穗之外而变无芒;雄蕊2枚,花药长1毫米,深黄色;有柄小穗退化,残存小穗柄长1-3毫米,无毛或有时上部有毛。
主要变种
中亚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var. centrasiaticus (Grisb.) Honda)与荩草的主要区别为:叶片两面有毛,小穗具较长的芒。花果期8-9月。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省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洲西部地区与日本也有分布。
产地生境
遍布中国以及旧大陆的温带至热带。已传入中美至北美及夏威夷群岛。常生长在海拔1300-1800米的田野草地、丘陵灌丛、山坡疏林、湿润或干燥地带都有。
生长习性
荩草适生力很强,能用种子繁殖,在一定范围内也能营养繁殖。在中国南方春季返青,夏季茂盛生长,秋季8-10月开花结实。在光照充足的坡面处年平均生长41.2厘米,灌木丛内年平均生长53.1厘米,坡脚下年平均生长63.8厘米;密度为1.8株/平方厘米,灌木丛内密度为2.3株/平方厘米,山脚下密度为3.4株/平方厘米。
主要价值
景观:由于荩草耐瘠薄,在山石坡面、嵌草砖、贫瘠土壤、受践踏较严重的绿地可适当引种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植株,与其它地被植物混植(如紫花地丁等),既起到护坡固土作用,又能创造自然野趣。荩草植物整体高度基本一致,耐性强、病虫害少、管护粗放,适于池边、山石、建筑周围与其他植物配置,展示自然景观美。
饲用:荩草在中国南方是一种优良的野生牧草,牛、马、羊均喜采食,除了供放牧外,还可以刈割晒制干草,农民群众习惯称之为“马草”,在中国四川有些地区(入雅安、洪雅等县),干“马草”已成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药用:荩草可供药用,茎叶治久咳,洗疮毒。
参考资料
荩草.中国植物图像库.
荩草.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中亚荩草.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