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是晋宋之际
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此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诗人由朝开夕落的木槿花而产生了联想与感悟:第一章写人生短暂的悲哀,第二章写依道从善的心愿,第三章写无所作为的内疚,第四章写自强不息的壮志。全诗语言果断坚毅,颇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品原文
荣木(并序)①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②,已复九夏③,总角闻道④,白首无成⑤。
采采荣木⑥,结根于兹⑦。晨耀其华⑧,夕已丧之⑨。人生若寄⑩,憔悴有时⑪。静言孔念⑫,中心怅而⑬。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⑭。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由人⑮,祸福无门⑯。非道曷依⑰?非善奚敦⑱?
嗟予小子⑲,禀兹固陋⑳。徂年既流㉑,业不增旧㉒。志彼不舍㉓,安此日富㉔。我之怀矣㉕,怛焉内疚㉖!
先师遗训㉗,余岂之坠㉘?四十无闻,斯不足畏㉙。脂我名车㉚,策我名骥㉛。千里虽遥,孰敢不至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荣木:即
木槿,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
②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
③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
④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
⑤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
⑥采采:繁盛的样子。
⑦兹:此,这里。
⑧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
⑨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⑩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
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至。”
⑪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⑫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
⑬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⑭于兹:在此。《
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托根:犹寄身。
⑮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
⑯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⑰匪:同“非”。曷:同“何”。依:遵循。
⑱奚(xī):何。敦:敦促,勤勉。
⑲嗟:叹词。予:我。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
⑳禀:禀性,天性。固陋:固执鄙陋。
㉑徂(cú)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
㉒业不增旧: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㉓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
荀子·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㉔安:习惯于。日富:指醉酒。《
诗经·
小雅·小宛》:“壹醉日富。”
㉕怀:心怀,思量。
㉖怛(dá):痛苦,悲伤。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㉗先师:指孔子。遗训:留下的教导。
㉘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㉙“四十”二句:语出《
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斯,这。畏,害怕,恐惧。
㉚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名车:以车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去建立功名。
㉛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名骥(jì):名马,与“名车”同义。骥,千里马。
㉜孰:谁。
白话译文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创作背景
《荣木》诗大概作于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六月,当时陶渊明四十岁,已经辞官,躬耕于南亩,但仕进之心并未完全泯灭。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东晋帝位,迁晋安帝于浔阳(今江西九江西南)。元兴三年二、三月,刘裕起兵勤王,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攻占建康(今南京)。桓玄逃经浔阳,挟晋帝走江陵(在今湖北)。这一时期,陶渊明闲居于柴桑(浔阳县治)上京里老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这是模仿《诗经》的形式。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诗人由朝开夕落的木槿花而产生了联想与感悟: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陶渊明作此诗当年的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诗歌语言果断坚毅,颇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名家点评
赵泉山:“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按晋元兴三年甲辰刘敬宣以破桓歆功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浔阳,辟靖节参其军事。时靖节年四十也。(《笺注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
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