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茇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具有逐积冷气,暖脾肾脏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弱,腑脏积冷,或时呕吐,不能饮食,心腹胀满,面色萎黄。
组成
荜茇、胡椒、槟榔、白茯苓、干姜(炮裂,锉)、人参(去芦头)、肉桂(去皱皮)一两,诃黎勒(煨,用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二两。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生姜汤或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
逐积冷气,暖脾肾脏。
主治
脾胃气虚弱,腑脏积冷,或时呕吐,不能饮食,心腹胀满,面色萎黄;下元虚惫;脚气毒闷,呕逆吐沫,心烦气急,不下食。
方义
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为君药;胡椒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平喘;槟榔归胃和大肠经,可以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白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干姜辛热,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短;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诃黎勒归肺、大肠和胃经,可敛肺、涩肠、下气、利咽;陈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逐积冷气,暖脾肾脏之功。
加减化裁
若食不消化,不能食者,加白术一两一分,陈曲二两半(炒令微黄);若大便涩者,加大黄一两。
使用注意
忌生冷。
附注
《普济方》:脾胃冷,心腹㽲痛,肠鸣泄泻,脐下结痛,及痃痞气块;五劳七伤,肾虚脾弱,上焦烦热,下元虚冷,腹内雷鸣,胸膈气滞,赢瘦无力。
《哮喘专辑》:《内经》谓肺之痈,喘而两胁满,盖肺主气而合于息。其脉别支者,从肺系横出腋下,故邪气蕴积于肺,上则为喘急,下连两胠满。治宜泻其肺藏之邪毒,病斯愈矣。葶苈大枣泻肺汤方,平肺汤方,泻汤方,杏仁丸方,夜合汤方,华盖散方,甜葶苈丸方,前胡饮方,款冬花丸方,,贝母饮方,生姜泄肠汤方,大泽泻汤方,大半夏丸方,甜葶苈丸方,金薄丸方,八珍丸方,银粉丸方,半夏丸方蛤蚧丸方,贝母煎方,黑金散方,紫菀散方,细辛散方,华盖汤方,杏仁丸方,金华丸方,殊效汤方,玉液饮方,紫苏知母汤方,赤茯苓汤方,皂荚丸方,五灵脂汤方,荜茇丸方,马兜铃散方,气散方,酥蒜煎方,双仁丸方,厚朴枳壳汤方,栝萎汤方,固气汤方,麻黄汤方,川I椒丸方,款气秘效丸方,紫金丸方,桔梗散方,黄芪汤方。地黄黄芪汤方,秦艽汤方,七宝丸方,防己丸方。
附方
名称:九味荜茇丸
组成:黑矾、荜茇、诃子、铁粉、光明盐、川西小黄菊、芒果核、蒲桃、大托叶云实
主治:阴痒、肿痛、白带过多。
出处:土旦次仁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第277页
名称:附子荜茇丸
组成:黑附子、官桂、大椒、良姜、阳起石、川姜、厚朴、白术、白茯苓、赤石脂、肉豆蔻、吴茱萸、荜茇
用法:上各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服。
主治:经虚月候不时,肠滑下痢频并。
出处:郭瑞华、柳长华主编《妇科常见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35页
功用:温经暖宫,逐寒湿。
名称:五味荜茇丸
组成:丁香、肉豆蔻、草果等
用法:一次4~5丸,一日2次。将药丸嚼碎或碾碎后服用。
主治:用于胃寒、消化功能减退、身体虚寒及妇女不孕症。
出处:格琼编著《常用藏药功效手册》,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04,第86页
功用:滋补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