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之月》是一首日语民族歌曲,由土井晚翠填词,泷廉太郎谱曲。
作品
一百多年来,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享有盛誉。在日本众多的民歌中,除了江户时代末期创作的民歌歌谣《樱花》外,最著名者莫过于《荒城之月》了。
旋律简单但富有深意,寥寥数音就构成了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音阶;该曲
曲式结构方整。不宽的音域,易于传唱。事实上,这首歌曲最初就是泷濂太郎学校唱歌课而作。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歌唱家、歌手都演唱过它。举一例,山口淑子就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甚至,不少日本人认为《荒城之月》是日本的第二国歌。
《荒城之月》是日本古老的民歌,土井晚翠作词,泷廉太郎谱曲,也有别人谱曲的版本,这是一首在日本脍炙人口的曲子,曲调悲凉,哀怨凄婉。
《荒城之月》又叫《寂寞的荒城》苍凉的月色浸着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古道西风瘦马似的离别,将人生的冷峻寄托于千年不变的孤寂与落寞。
写作背景
土井晚翠三年制高等学校毕业后,考进
东京大学英文系,一八九七年毕业。一八九九年,诗集《天地有情》上梓,令他于一夜之间成为文坛著名人物。土井晚翠与岛崎藤村、国木田独步,是日本近代诗的开创者。
一九〇〇年,东京音乐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系)为了编撰优良的《中学唱歌》,向当时的文学、教育工作者,以及音乐家等征求诗作与乐谱。著名的诗人土井晚翠接受了三篇诗文委托。其中一篇题目正是《荒城之月》。晚翠看到题目,马上联想起
福岛县会津若松的鹤城。会津藩是德川将军一族,明治维新动乱时,与官军敌对,激战长达一个月,城池才陷落于官军掌中。当时会津藩所有武士家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们,自动组成”白虎队”,总计有三百四十三名,全体手持武士刀或是长矛,与官军的近代大炮对抗。城池陷落后,幸存的二十位小武士,在战火中逃出城门,据守在饭盛山中,最后全体切腹自杀身亡。只有一位被救回来,也因此,”白虎队”的存在才广为人知。
作者
土井晚翠(1871-1952),诗人。1897年东京
帝国大学英国文学部毕业。在校期间即参加了“帝国文学”杂志的工作,作为“大学派”诗人而活跃于文坛。1899年发表处女诗集《天地有情》,一举成名,与岛崎藤村并驾齐驱,引起世人的注目。晚翠诗的特点是汉诗调,擅长史诗类的叙事诗。代表诗集有《晓钟》(1901)、《游子吟》(1906)等。二次大战后获文化勋章。
诗歌原文
春高楼(はるこうろう)の 花(はな)の宴(えん)
harukourou no hana no e n
めぐる杯 (さかづき)かげさして
meguru sakazuki kagisashite
千代(ちよ)の松(まつ)が枝(え) わけいでし
chiyo no matsu ga e wakeideshi
昔(むかし)の光(ひかり) 今(いま)いずこ
mukashi no hikari ima izuro
秋阵営(あきじんえい)の 霜(しも)の色(いろ)
akijinei no shimo no iro
鸣(な)きゆく雁(かり)の 数见(かずみ)せて
na kiyuku kai no kazumi sete
植(う)うる剑(つるぎ)に 照(て)りそいし
u uru tsurugi ni te risoishi
昔(むかし)の光(ひかり) 今(いま)いづこ
mukashi no hikari ima izuko
今(いま)荒城(こうじよう)の 夜半(よわ)の月(つき)
ima koujou no yowa no tsuki
替(かわ)らぬ光(ひかり) 谁(た)がためぞ
kawaranu hikari ta gatamezo
垣(がき)に残(のこ)るは ただかつら
gaki ni noko ruwa tadakatsura
松(まつ)に歌(うた)うは ただ岚(あらし)
matsu ni uta uwa tada arashi
天上影(てんじようかげ)は 变(かわ)らねど
tenjoukage wa kawa ranedo
栄枯(えいこ)は移(うつ)る 世(よ)の姿(すがた)
eiko wa utsu ru yo no sugata
写(うつ)さんとてか 今(いま)もなお
utsu santoteka ima monao
ああ荒城(こうじよう)の 夜半(よわ)の月(つき)
aa koujou no yowa no tsuki
汉语译文
原文汉字摘要
春高楼花之宴
影射斡盏
千代松枝分出
昔光今何处
秋阵营霜之色
鸣行雁数见
植剑照沿
昔光今何处
今荒城夜半月
不变光为谁
垣残唯葛
松歌唯岚
天上影不变
世姿移枯荣
欲映今尚呜呼
荒城夜半月
(即貌似进来流行的“伪汉文” 但稍有语序调整 也算最“原汁原味”。——另据日文维基介绍说这里的“千代”亦谐音另指“仙台”城)
中译词版本1
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
杯觥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
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
昔日繁华今何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战场布寒霜,衰草映斜阳。
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
雁影剑光相交映,抚剑思茫茫。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怆!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凉。
月儿依然旧时月,冷冷予清光。
颓垣断壁留痕迹,枯藤绕残墙。
松林唯听风雨急,不闻弦歌响!
浩渺太空临千古,千古此月光。
人世枯荣与兴亡,瞬息化沧桑。
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
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
(此版应该是最接近原文意思的版本,语言也很不错)
中译词版本2
夜半荒城声寂静,月光淡淡明。
昔日高楼赏花人,今日无踪影。
玉阶朱墙何处寻,碎瓦漫枯藤。
明月永恒最多情,夜夜到荒城。
夜深夜静人已息,微闻秋虫鸣。
夜空万里无云迹,皓月悬当空。
明月千古总相似,沉落又高升。
亭亭楼阁今何在,银辉照荒城。
(碎瓦、秋虫,意象更换,此版无疑融入了译者自己的情感)
中译词版本3
岁月如流春已去,消逝花丛里,
狂欢时节最难忘,燕尔新婚时。
荒城繁华今何在,欢声已沈寂,
悠悠往事如云烟,朦胧月色里。
秋来大地颜色变,披上红衣衫,
雁行成群天上过,年年复年年。
逝水流光逐飞鸟,明月照高天,
月色茫茫城影暗,无语对愁眠。
(不论是版本1的“杯觥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还是此版的“狂欢时节最难忘,燕尔新婚时”,欢乐因人而异,忧伤却是殊途同归)
中译词版本4
春高楼兮花之宴,
交杯换盏欢笑声。
千代松兮枝头月,
昔日影像何处寻。
秋阵营兮霜之色,
晴空万里雁字影。
铠甲刀山剑树闪,
昔日光景何处寻。
今夕荒城夜半月,
月光依稀似往昔。
无奈葛藤满城垣,
孤寂清风鸣松植。
天地乾坤四时同,
荣枯盛衰世之常。
人生朝露明月映,
呜呼荒城夜半月。
(此版力求形式上忠于汉字版原文,情感隐得自然最深。)
中译词版本5
寻城观花尝登临,高楼宴嘉宾。
觥筹交错同举樽,往事今如尘。
枯松千载历劫尽,忽有新芽萌。
昔年时光如逝影,梦中空追寻。
冉冉秋光拂征营,檐前晨霜侵。
长空北雁逐云阵,飞鸣且南征。
鞘中宝刀壁上影,中庭夜月明。
今宵壁月照荒城,寂寞夜已深。
碧天如洗净无尘,冷月为谁明?
残垣侧畔丹桂影,芳馨移我情。
中夜何处有涛声?晚风弄松针。
世事沧桑实难论,白云苍苟情。
只今剩有荒城月,伴我孤身影。
此生长怀今宵月,冷月映荒城。
(此版突出了“边塞”之意)
中译词版本6
春宵层楼华宴醲,
传杯接盏月玲珑。
千载古松枝交错,
旧时月影今在何。
秋夜兵营霜色重,
锋丛剑树寒光起,
旧时月影何处觅。
目今夜半荒城月,
为谁依旧悬丹阙。
野藤青蔓断墙廓,
满目萧疏对松歌。
天上月华纵不移,
地域人间还相替。
怎奈兴衰今犹在,
(不论是意思还是意境,此版与版本1很相似,只是语言更凝练些)
中译词版本7
危楼设宴赏樱花,
传杯劝盏月影斜,
千载松枝难遮住,
昔日清辉照谁家?
军营秋夜遍霜华,
飞鸿过眼晰可查,
城头剑丛泛光影,
昔日清辉照谁家?
此刻荒城夜半月,
清辉依旧为谁照?
唯余藤蔓绕残垣,
又闻风鼓唱松梢。
天上月影虽未改,
人间世态几更迭,
欲照河山犹熠熠,
呜呼夜半荒城月!
(此版意境规矩,语言平直,“又闻风鼓唱松梢”的“唱”字是亮点)
中译词版本8
春夜楼台花宴开,楼台花宴开,
金樽高举月影来,月影来,
清辉透射古松林,透射古松林,
此情此景今何在?今何在?
秋霜骤降寒营塞,骤降寒营塞,
鸿雁悲鸣飞天外,飞天外,
铁马金戈鏖战日,金戈鏖战日,
此情此景今何在?今何在?
荒城今宵月又圆,今宵月又圆,
月色依旧情已非,情已非,
唯有桂树立断墙,桂树立断墙,
唯有松风常相随,常相随。
(较流行的版本)(青燕子版)
中译词版本9
危楼设酒赏樱花,
传杯劝盏月影斜,
千载松枝难遮掩,
昔日清辉照谁家?
军营秋色遍霜花,
飞鸿过眼晰可查,
银光冷照城头剑,
昔日清辉照谁家?
此刻荒城夜半月,
清辉依旧为谁照?
唯余藤蔓绕残墙,
又闻风鼓唱松梢。
天上月影虽未改,
人间世态几更迭,
欲照河山犹熠熠,
呜呼夜半荒城月!
(罗兴典 泽)
中译词版本10
潭君版:
“
春高楼兮 花宴
推杯盏兮 琼涟
木千龄兮 歌弦
旧繁华兮 溃散
彼故人兮 作浮烟
……
夕鏖场兮 霜寒
声唳唳兮 哀雁
折弓戟兮 鼓咽
思茫茫兮 抚剑
美良辰兮 长慕艳
……
瞻明月兮 凄冽
夜至望兮 无缺
恒何变兮 婵娟
深花木兮 颓垣
急风雨兮 终无见
……
临千古兮 时月
世荣枯兮 瞬颠
复朝幕兮 忧魇
步荒城兮 难晏
照彷徨兮 亡人奠
……
”
诗歌赏析
作品旋律简单但富有深意,寥寥数音就构成了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音阶;该曲
曲式结构方整。不宽的音域,易于传唱。事实上,这首歌曲最初就是泷濂太郎学校唱歌课而作。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歌唱家、歌手都演唱过它。举一例,
山口淑子就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甚至,不少日本人认为《荒城之月》是日本的第二国歌。
《荒城之月》是日本古老的民歌,
土井晚翠作词,实际上是汉古诗,泷廉太郎谱曲,也有别人谱曲的版本,这是一首在日本脍炙人口的曲子,曲调悲凉,哀怨凄婉。
《荒城之月》又叫《寂寞的荒城》苍凉的月色浸着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古道西风瘦马似的离别,将人生的冷峻寄托于千年不变的孤寂与落寞。
土井晚翠的诗一贯气宇轩昂、格调雄浑,同时又具有某种冥想式的宗教情绪。他早期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反映了日本明治初期蓬勃向上的民族进取精神以及高昂的国民士气,是社会对高尚思想道义和刚健精神呼唤的产物。
“荒城”,即现在
仙台市内的青叶城址。“春花”指的是樱花。“城头剑”是古时为了防备敌人而在城墙和阵地前沿栽下的剑丛。这首
土井晚翠的不朽之作,至今还广为传唱。土井晚翠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现代诗的初创时代。他的诗歌气韵多具古风,诗风端正、严肃,创作中刻意求精,非常讲究炼字、炼意。用字多采用汉文,取七五调,适于谱唱。他在诗集中写道:“诗非闲人呓语,诗非雕虫小技,诗乃国民之精髓。”因此,他又有“国民诗人”之称,是
明治维新以来第一个获得文化勋章的大诗人。土井晚翠非常崇拜历史英雄,收录在《天地有情》中的两首长诗《马前之梦》和《
星落秋风五丈原》就分别是歌颂18世纪法国皇帝
拿破仑一世和我国三国时代蜀国丞相
诸葛亮的名篇。
本诗题名为“荒城之月”。浮现于
土井晚翠脑海的荒城,是其曾经游过的会津若松的鹤城,以及家乡仙台的青叶城旧址。
明治维新之际,藩主松平容保拒绝归顺维新势力,据守鹤城同官兵展开了激烈交战,史称“戍辰之役”。当时组成“
白虎队”守卫,其中有十九名少年。当他们在山头远远地观望到市街浓烟滚滚,得知城已遭破时,出于封建忠义纷纷拔剑自刎。这一悲剧当时不仅震惊了整个日本,也深深触动着土井晚翠的心弦,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浩渺太空临千古”、“人世枯荣兴亡尽”等诗句体现出整个诗篇的基调: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风格大气雄浑。
这首诗描述了月下荒城,并由此产生种种浮想,不禁让人追古思今。我们可以想象,暮秋的寒月下,树叶片片飘落,诗人踩着地上的落叶,秋风阵阵,呼应着暮秋的哀诉,让缕缕微凉沁过肌肤滑至心底。他穿行于蔚然肃立的树林中,走在古城铺满碎石的小道上,惨白的月光从树枝间漏下来,把他的身躯拉成长长的影子。他脚步沉重,思绪凌乱,一颗心如身后那飘拂的长长的影子,鼓荡在萧瑟的风中,觅不到归宿。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伫立古城旧址,仰望空户明月,勾起怀古的情怀。第二节与第一节相对照,诗人幻想着当年军营里的秋色。前两节用完全相同的结构,使“春”和“秋”、“花”和“霜”、盛大的“酒宴”和严肃的“军营”形成对照,构成强烈的古城气势。第三节写诗人的感情由怀古而抚今,面对荒城,感慨万千。第四节概括全诗,用过去对比现在,用自然对比人生,发出内心由衷地感叹。全诗用语刚健,格调高昂,抒情豪放,似激流清泉。诗人感慨人生的反复无常,并且慨叹人世间的高楼和美酒、荣华与争戮,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将一去不复返,永恒的只有夜半的一轮明月。“此刻荒城夜半月,清辉依旧为谁照?”这一句充分表达了
土井晚翠的惋惜悲痛之情。他心如潮涌,不知有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有多少昨日的恩怨积压在心上。诗人望着夜空中的一轮寒月,稀疏的星星在黑云中时隐时现,感叹自己像那天上的寒星一样,只不过也是夜空中一个匆匆的过客。
《荒城之月》一诗通过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的多重鲜明对照,表现了“昔日华堂盛宴,今日四野荒凉”的历史苍凉感。这种东洋式的无常观,也奠定了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蕴。后来《荒城之月》经由作曲家
泷廉太郎谱曲,唱遍日本的城乡各地。
土井晚翠的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他的创作特色多体现于他的长诗,以叙事兼抒情性见长,感情深沉、悲壮。评论界普遍认为:就诗中宏大的气势、浩大的场面而论,日本诗坛上还没人能与土井的长诗媲美。这首诗富有日本民族的情调和深沉的浪漫主义情怀,“月下荒城”的怀古气氛,很有感染力,不仅如此,歌词用语的刚健,格调的高昂,音律的明快,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