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汉语常用字(一级字1412),读作huāng,最早出自小篆,本义指荒芜,引申指年成不好、凶年、歉收等。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忡,巟声。本义是指田地生草,无人耕种。《说文》:“荒,芜也。”《礼记·曲礼上》:“地广大,荒而不治。”郑玄注:“荒,秽也。”《韩非子·解老》:“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引申之则可指收成不好,凶年。《韩诗外传》卷八:“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荒。《周礼·天官大宰》:“三日丧荒之式。”郑玄注:“荒,凶年也。”亦可指荒废。《书·盘庚中》:“无荒失联命。”孔传:“荒,废。”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呼光切
芜也。从艸㠩声。一曰艸淹地也。
说文解字注
芜也。荒之言尨也。故为芜薉。从艸。㠩声。呼光切。十部。一曰艸掩地也。周南、鲁颂毛郑皆曰。荒、奄也。此艸掩地引伸之义也。一本掩作?。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古文〕𠃤𠯚《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呼光切。音肓。《说文》:芜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语》:田畴荒芜。《韩诗外传》:四谷不升谓之荒。《尔雅·释天》:果不熟为荒。
又废也。《书·蔡仲之命》:无荒弃朕命。传:无废弃我命。
又大也。《诗·周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书·益稷》:惟荒度土功。传:大治度水土之功。
又《书·禹贡》:五百里荒服。《尔雅·释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又掩也。《诗·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又空也。《吴语》:荒成不盟。
又蒙也。《礼·丧大记注》:在旁曰帷,在上曰荒。
又《集韵》:同慌。《楚辞·哀郢》:荒忽其焉极。
又通肓。《史记·扁鹊列传》:搦髓脑揲荒。注:荒,膏荒也。
又地名。《水经注》: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梁元帝《览赋》:夕瞻荒谷之寺。
又岁名。《尔雅·释天》:大岁在己曰大荒落。
又姓,见《通志·氏族略》。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法演示
书法展示
音韵汇集
韵书成集
中上古音
方言集汇
◎ 赣语:fwɔng1 田荒地罢
◎ 客家话 [海陆腔]:fong1 fang5 [客语拼音字汇] fang4 fong1 [沙头角腔] fong1 [梅县腔] fong1 [台湾四县腔] fong1 fang5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1 [客英字典] fong1 [东莞腔] fong1
◎ 粤语:fong1